关于祖国改革30年的调查报告的格式

一定要有范文哦!!
不是要什么地方的,要以祖国为题哦!!告急!

第1个回答  2009-02-03
推荐网站:
自己找你合适的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改革开放30年调研报告:东莞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提要】

在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东莞人民又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从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东莞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从引进外资到内资为主、从加工贸易到一般贸易、从基础设施到软环境建设、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东莞人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城市发展的前列。

展望未来,东莞将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发展经济、完善服务、促进和谐,力争早日成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名城。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位于珠江口的广东省东莞市,在全国率先引进外商投资,逐步扩大劳动力就业,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口产业集群。既能“请进来”,又能“走出去”,逐渐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交相呼应,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的发展路子。城市面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村镇经济不断壮大,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到2007年底,东莞的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城市第一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120倍、84倍和76倍,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东莞的奇迹得益于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大胆创新,始终置身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成为“华南模式”的缩影,也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东莞位于珠江口东岸,北靠广州,南连深圳,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160多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抗英战斗就发生在这里,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百年抗争、走向复兴的近代史序幕。

1978年,东莞仍是一个有111万人口的农业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元。当地人回忆那时的景象是“青年跑光,田地撂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莞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扬长避短,敢为人先,经过不懈努力,东莞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151亿元,是1978年的120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014元,是1978年的82倍;财政收入538亿元,是1978年的440倍;进出口总额101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602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8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14元,分别是1978年的84倍和76倍。今日的东莞,经济总量已跃居全国城市第十二位,地级城市第一位,并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等称号。在中华民族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东莞人民又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东莞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总结他们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率先引进外商投资,形成加工出口产业集群

利用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是东莞经济腾飞的主要途径。早在1978年8月,东莞虎门镇就尝试引进外资,在全国兴办了第一家出口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依靠港商提供的几个图纸样板和200万港元投资,边试产、边出口、边扩厂,当年出口30多万港元,6年收回投资,合作双方都很满意。此后,以外商来件、来料、来样加工进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形式,在东莞及珠三角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港商、台商和其他外商的资金、技术、营销渠道同内地的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东莞作为加工贸易基地,在吸引外资、吸纳劳动力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其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转移成为必然趋势。东莞抓住这个机遇,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电子类企业上。开始以电子玩具、收音机、录音机的来件组装为主,逐步向电子元器件延伸,完善配套能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电脑及网络产品大发展阶段。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端到高端、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由面向国内市场到走向国际市场,电子类企业不断集聚,上下游产品配套,体系越来越完善,电子信息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市拥有电子信息企业3300多家,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达80多万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1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8%;机电产品出口436.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2.5%。

配套体系的完善,成本的下降,进一步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逐步使东莞成为对全球IT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中地。目前全市电脑零部件配套率达到95%以上,IT产品在世界市场份额超过10%的有10多种,其中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7%,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5%。仅台达一家企业就有20多家中小企业为之配套。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竞争力,使东莞在全球电子市场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份额不断增加,产品主要销往美、欧、日、韩等国。如宏威数码电子机械公司生产的光盘设备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生产光盘7亿多张,居世界第五位。“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个说法形象地表明了东莞在全球电子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是从制造业向研发、制造、物流业不断延伸。先进制造业是东莞的支柱产业。为了提高制造业的档次和水平,实现由技术外源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东莞建立了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本模式、以产学研合作为着力点、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东莞从加工制造中心向技术研发中心转变,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从2006年起,市财政计划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建设公共和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健全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分别为1家、13家和43家,有9个镇为广东省专业技术创新试点单位。环境幽雅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以IT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主攻方向,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正向“著名企业聚集中心、研发服务中心和人才教育中心”的目标迈进。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实现科工贸一体化发展,是创造东莞经济奇迹的重要环节。从2005年起,实施了“商贸东莞”工程,颁布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整合商业基础设施;市政府认定了54家工业商贸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市经贸局引入先进管理理念,着力培育商贸流通服务业名牌。目前全市已拥有9个中国商业名牌企业、12家国家级酒店,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物流和展览企业前来投资。全市已形成半小时商业圈,进出口十分方便。良好的服务降低了流通成本,进而增强了出口竞争力。

三是从主要吸引港台资金转向吸引全球大企业。30年来,东莞依靠中央给广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充分发挥东莞地处沿海、毗邻香港的地理人文优势,通过“借船出海”、“三来一补”等形式,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1985年开始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军”战略,通过大量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推动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向型工业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重点吸引台资。之后,抓住国际大企业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机遇,及时把引资重点转向日、欧、美、韩等国,引进了一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国际大企业。民营经济也在为外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出现了以厂带厂、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内外互补的景象。截至2007年11月底,东莞共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前来投资,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54多万家,有4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81宗项目,全市累计合同吸收外资超过500亿美元,形成了电子、机械、服装、食品、塑料、化工等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

四是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随着企业数量和外来人口的增加,东莞以一个县的面积承载了1200万人口,成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土地、淡水供给能力已接近极限。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面临的突出矛盾。他们一方面从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入手,全面清理闲置土地,重点打造科技产业园、工业园和生态园;另一方面开始实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工程,精心选择外资,优先为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解决用地指标,要求每亩投资强度必须在50万美元以上,不断提高引进项目的门槛,使全市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2006年,全市新签项目合同平均金额248万美元,比2003年增加1.2倍;其中超千万美元的项目31宗,世界500强企业项目新增5宗。

二、鼓励能人来东莞创业,为发展内资企业搭建平台

东莞人深知,由外商独资、控股的加工贸易不是支撑东莞经济的长久之计,只有内资企业不断壮大,实现由外资为主向内资为主、由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型升级,才是东莞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此,市政府采取措施,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鼓励内资企业发展。

一是为打工族提供创业服务。东莞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万务工经商人员,他们中间既有普通的打工者,也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有一批创业者。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和影响下,他们把外企作为学校,把外国管理者作为老师,潜心钻研,掌握技术,学习管理,少数人逐渐成长为成功的创业者。政府为他们的成才培训、土地供应、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子女上学等提供一条龙式服务。2007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比2000年增长了近3倍,占全市各类经济实体的94%;注册资金超过800亿元,增长5倍多。全市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家具、五金、模具等以内资为主体的特色产业群,每年都有十几万劳动力进入东莞,走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子。

二是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舞台。为支持发展科技型企业,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并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境内外的创业者,像宏威数码、易事特等民营企业,就是带着技术成果来东莞创业成功的。仅松山湖科技园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就达100家,民营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以自主创新带动创业的路子越走越宽广。现在,东莞民营企业已逐步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从“三来一补”的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生产转变,培育出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截至2007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已拥有9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拥有广东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近200个。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东莞市制定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细则,包括资助民营企业上市,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目前已有12家成为重点培育的上市后备科技企业。200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99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1.5%;民营企业纳税183亿元,占全市税收的38.8%。民营企业已成为支撑东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三是鼓励本地劳动力在服务领域就业。东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服务需求。当地居民利用自身优势,在服务业各个领域积极创业,大显身手。目前他们已在酒店服务、房屋出租、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教育医疗、旅游休闲、交通运输等方面站稳脚跟,仅厂房、宿舍、柜台出租即带来可观的收益,既为全社会提供了周到服务,也大幅度增加了居民收入,使全市人民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遍富裕起来。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改革开放的实践让东莞人认识到:如果说企业是“摇钱树”,那么环境就是“聚宝盆”。栽得梧桐树,不愁凤凰来。为打造“投资者的天堂”,东莞始终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关系发展前景的一件大事认真来抓。

在硬环境建设上,东莞先后走了两步棋:第一步,改革开放之初着重打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解决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问题。随着企业的增多,1988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战略,发展联网公路,扩大水电供给,改善住宅、商业环境。1992年又提出实施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战略,以高标准和超前意识抓城市规划,以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抓城市建设和管理。90年代中期,用100多亿元建成全国第一个城乡光纤中继传输程控电话数字交换网;兴建了176座桥梁,修建了4条主干公路、13条联网公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00多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91公里,公路密度超过韩国。这一时期,东莞的城乡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原来的村镇已经变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第二步,新世纪以来着力抓提高。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对市、镇、村统筹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网络化基础设施。近年来共投入115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2005年,开展了清理违法搭建、违法用地、养殖业污染、无照经营等整治工作,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又推进以整治生态环境、整治旧村、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农贸市场等活动,全面建设安全、文明、清洁、安静的社会环境,打造适宜居住的城市。2007年,启动了40多处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对六大污染行业采取关闭、搬迁、在线监控等措施。市财政出资5.5亿元、镇村配套25亿元,兴建了5个森林公园,城市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80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1.2%,森林覆盖率33.1%;斥资5亿元建设面积为4平方公里的绿色世界城市公园,城市环境大为改善。

在软环境建设上,东莞抓了两件事:一是建立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力的信贷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生态。为了创造这一条件,东莞一方面重视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吸引海内外金融机构来东莞开设分支机构;另一方面改革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建设高效、安全、开放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市政府建立了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贷款担保公司,为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组建了科技投资担保公司,成立民营企业融资辅导中心,重点支持制造型、科技型、外向型和就业型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发生率只有2%。良好的金融生态吸引了更多的银行贷款,扩大了融资规模。二是建设和谐东莞。外来人口迅速增加,既带来了发展的活力,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压力。市委和市政府决定用“新莞人”代替“外来工”的称谓,十分重视处理好本地居民与新莞人的关系,以关爱新莞人为切入点,突出为新莞人办好实事。他们加强工资和用工管理,把最低月工资标准从2005年的450元提高到2007年的720元;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保年检制度,在新莞人中扩大工伤保险,目前新莞人参保率达82%;政府新建廉租房和收购农民旧房,以较低价格出租给新莞人。放宽新莞人入户规定,对企业技术骨干和表现优秀的新莞人,给予入户东莞等鼓励。为保障新莞人民主政治权利,在去年市党代会和两会上,新莞人首次出现5名政协委员和17名党员代表。最近,他们还在新莞人中公开选拔专职团市委副书记和市妇联副主席,并计划今后在工青妇组织中拿出若干职位进行公选。

四、壮大村镇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城乡一体化道路

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东莞经济的一大亮点,也是东莞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发展工商业中增强集体经济。早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东莞市就对集体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将适宜分户使用的耕牛、农具分配到户,将会堂、仓库等适合统一经营的资产保留在集体。对外开放后,东莞农民充分利用这些保留下来的集体资产,通过土地开发、建厂出租、房屋出租和门面房出租等方式,增加了集体收入。目前,在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农村,集中了全市2/3的户籍人口、经济总量和工业企业。到2007年底,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已达1089亿元,占全省同级资产的1/3强;年经营收入140亿元,约占全市公共可支配财力的1/3。村均净资产1.47亿元,均纯收入1463万元,全市没有一个集体经济“空白村”。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14元,其中来自集体的收入6934元,占60%。集体经济已成为东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以工建农中发展现代农业。东莞人懂得,农业的基础地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发展现代农业是东莞的一大优势。近些年来,东莞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的新目标,利用二、三产业的收入建设农业和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服务体系,努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向专业化、产业化迈进。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全市农村以林果业为重点,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格局。如今,全市大部分农民已经过上了宽裕的小康生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活跃在东莞大地。

在共同富裕中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先富帮后富,富村带穷村,是东莞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一些村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收入差距有所拉大。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们着手对经济后进村进行帮扶,并逐步提高扶持标准。1985年纯收入低于3万元的村为扶持对象。从2002年开始,把81个纯收入低于50万元的村和11个经济欠发达镇列为扶持对象,通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发放扶贫贷款、化解不良债务、结对挂钩帮扶等一系列措施,使欠发达村镇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到2007年底,这些欠发达村总资产达41.5亿元,年经营总收入3.1亿元。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为经济欠发达镇发放扶贫贷款34.6亿元,市财政投入农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2.84亿元,在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财政倾斜,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缩小了各村镇发展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富而思进,重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经过30年的迅猛发展,东莞人富了。怎样改变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现象,做到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这是摆在东莞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了激励大家朝着新的目标迈进,他们着重抓了3件事:

一是以先进文化塑造人。东莞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要保持城市发展持久不衰的活力,必须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塑造城市文明,夯实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为建设“文化新城”,创建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全市共投入15亿元建设文化设施,大剧院、展览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岭南画院等文化设施相继落成。投入40多亿元建成村镇文化中心80个,图书馆(室)367个、文化广场360个、电影院和影剧院49间,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他们还定期举办以高雅艺术和知识普及为特色的“文化周末”、“文化高地直播车”、“东莞学习论坛”、“读书节”、“图书流动服务车”,各镇村举办了特色鲜明的广场文化活动。为了倡导和谐文化,2006年初,东莞开展了城市精神大讨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也成为全市和谐文化的主旋律。同时,开展了“温情东莞三联系”系列活动,即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本地户籍居民与外来暂住人口的联系,加强企业老板与企业员工的联系,倡导情感关怀,增进沟通理解,构建和睦共处、和谐共进、同舟共济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对东莞的认同感、亲切感和归属感。

二是以优质教育培养人。为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东莞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1989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6年全市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6%。东莞市在保证增加教育经费、统筹协调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办与民办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他们大力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的“三名工程”。选拔校长教师参加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选派校长出国挂职学习和轮训,开展英语教师“海外培训计划”,选聘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历进修、高级研修、业务技能培训、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专题教育,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和道德水平,为提供优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是以创新创业激励人。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些好逸恶劳、无所事事的现象。为培养新一代人吃苦耐劳和经营能力,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近年来东莞市加快实施了“创业东莞”工程。构建了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健全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向劳动者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通过使用《劳动力资源应用平台系统》,对劳动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对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实现信息化管理。从2006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青年人就业培训补贴,努力营造崇尚劳动、激励创业的社会氛围。长安镇对考上大学的青年人,给予学费资助和补贴,直到学业完成;对愿意出去打工的青年人,工资低于本村居民的,由村委会给予补齐;对于参军入伍的,保留户口和村民身份。与以前相比,这个镇的年轻人读书的多了、当兵的多了、打工的多了、入党的多了,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东莞30年来每一次大的发展,都得益于思想解放,得益于市委和市政府求真务实,根据发展的实际,不断作出新的正确决策,并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努力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前进。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莞时,对东莞“打基础、办实业、走正道”的发展道路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东莞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验。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给东莞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展望未来,东莞人充满了信心。他们提出分两步走的宏伟目标: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500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成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名城。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成为经济繁荣发达、生态环境优良、体制法制健全、社会和谐进步、生活富裕安康的现代化城市。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