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希特勒为什么没有攻打中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5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初期,中国与德国之间有一段时期的紧密合作,双方在军事和经贸领域的往来不断加深。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他的外交政策旨在通过结盟来掩饰其备战行动。德国希望扩大在远东的影响力,并为其战备经济获取资源,因此利用了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加强合作,并试图影响中国,避免其倒向苏联。中国当时虽然资源丰富,但实力不足,希特勒认为中国既易于控制又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德国政府将中国视为其在远东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且易于操控的棋子。
在远东地区,德国对日本和中国有不同的策略:与日本结盟以摆脱孤立,并寻求盟友;而对中国保持合作,以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德国在远东冲突中保持中立,有时对中国表示同情。德国在维持与南京政府关系的同时,避免直接卷入中国的内战。
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德国仍对中国保持军事和经济合作的态度,不仅因为需要中国的资源,还因为德国政府认为需要平衡中日关系,以维持其在远东的利益。直到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德国基于经济和战略考虑,继续采取中立政策。
德国对七七事变保持中立的原因有四:首先,德国不希望中日冲突升级,担心这会削弱日本对抗苏联的能力;其次,德国不愿放弃在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利益,同时也不想因此与英美发生冲突;第三,德国认为七七事变是地方性事件,不必立即在中日之间做出选择;最后,德国担心日本独占中国会威胁到其在亚洲的利益。
然而,随着中日冲突的加剧,德国在1938年初改变了其对华政策,开始调整其远东战略,希望促成中日停战。但在1938年,德国准备进攻中欧,实现其称霸世界的计划,因此改变了对华政策,承认了伪满洲国,并停止了与中国的军事合作。
尽管德国试图与日本结盟,但由于日本内部的矛盾和德国在欧洲的扩张,这一结盟未能实现。德国在准备战争时,再次将目光转向中国,但最终在日本的压力下,停止了对中国的军火供应。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希望日本能进攻苏联,因此承认了汪伪政权,中国随后与德国断交,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德宣战。此时,德国已经深陷欧洲战场,无法调兵进攻中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