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8-17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感”置于核心理念中的首要位置,这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练习生活中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发现、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培养数感。
一、有效教学情境使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学习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在幼儿园我们师生做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如玩滑梯、荡秋千、骑木马等,学生的美好记忆被唤醒,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的幼儿活动的画面:“请你们和老师一起来数数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好吗?”于是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等,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在活动中激发智慧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平台,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让学生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家庭所居住的楼区号等。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我们身边。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有枯燥无味、难以预测之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米、厘米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有皮尺量一量同桌的头围、腰围等,还可以一根10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在生活实例中体验感受数感
小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在温度计上见过;在电话上见过;格尺上有“0”等,使学生直观体会“0”。在学习用数字编码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些数:119、120、110这些有什么意义?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的直觉。教师在平时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挖掘开发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四、以人为本,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增强估算意识,让它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小学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情境,灵活的使用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