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白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一、古代的 清白吏

1. 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汉族,堵阳(今河南方城)人,西汉法学家,法官。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

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2.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 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3. 汲黯(?-前112年),西汉名臣。

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汉景帝时因为父亲的原因任太子洗马。

汉武帝时期,初为谒者,后来出京做官为东海太守,有政绩。被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

后犯小罪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于任上。4. 杨震(?—124年),字伯起。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

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

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

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

顺帝继位,下诏 *** 。5. 狄仁杰(公元 630-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为 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 "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 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7. 况钟(1383-1442)明代官员,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

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任职长达十三年。况钟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 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而使其妇孺皆知。

其功绩《明史·况钟传》有较详细记述,著述有《况太守集》等。8.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正统十四。

二、古代的 清白吏

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汉族,堵阳(今河南方城)人,西汉法学家,法官。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

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 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汲黯(?-前112年),西汉名臣。

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汉景帝时因为父亲的原因任太子洗马。

汉武帝时期,初为谒者,后来出京做官为东海太守,有政绩。被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

后犯小罪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于任上。杨震(?—124年),字伯起。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

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

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

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

顺帝继位,下诏 *** 。狄仁杰(公元 630-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为 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 "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 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况钟(1383-1442)明代官员,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

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任职长达十三年。况钟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 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而使其妇孺皆知。

其功绩《明史·况钟传》有较详细记述,著述有《况太守集》等。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

三、历史上一生清白的人物事例几个

文天祥(1236—1283),男,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刚峰。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罢官抗逆显于后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诸暨知县;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 遭迫害入狱。宰相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书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世宗死后获释。海瑞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尚书府拜谒黄光升,以表营护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马庙可证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有载。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 ,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 后病死于南京。

还有关汉卿、于谦、狄仁杰、文天祥具体资料我就不复制了,去百度一下吧

四、历史上一生清白的人物事例几个

文天祥(1236—1283),男,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

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

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刚峰。

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

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罢官抗逆显于后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诸暨知县;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

遭迫害入狱。宰相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书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

世宗死后获释。海瑞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尚书府拜谒黄光升,以表营护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马庙可证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有载。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

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 ,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 后病死于南京。

还有关汉卿、于谦、狄仁杰、文天祥具体资料我就不复制了,去百度一下吧。

五、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让后世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名誉遗留给他们,不也算是很丰厚的礼物吗?

岁月漫长,前辈留下的家财万贯又怎样。不思进取,满城黄金终会散去,当一切的丰厚的物质被历史的长河推倒,你可能变得一贫如洗。但父辈们的清名会随着历史流芳,那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它会赐予我们不屈的灵魂。父辈们的生活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不只是留下的物质的丰厚所能满足的,,唯有这种不屈的精神,会被镌刻在我们的灵魂里 ,长久留存。

全文现编 手打。有用请采纳*^_^*

六、中国古代有哪些清官

教化民众,关爱乡民。

这是文化素质较高的清官提高民众素质的得力措施。在这方面,东汉常山(郡治元氏,今元氏县故城)太守伏恭,元初真定督学张德辉等,就是典型代表。

伏恭在常山太守任上,“敦修学校,教授不辍。”积极发展地方教育,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

在元氏县封龙山,先后有7通东汉常山祭山的碑刻(今尚存2通,有3通保存拓片),与当时地方文化的发展不无关系。 爱民如子,抚恤民众。

这本来是所有官吏的天职。但是,由于不少封建官吏只爱乌纱,不爱百姓,所有,真正爱民抚民的官吏就是民众热爱的清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战乱频繁,造就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战将、军事家和乱世英雄。诸如三国的刘备、张飞、曹操、赵云,晋朝名将刘琨、祖狄等,都是河北人。

从他们在治国、治军中悯农爱民的为官之道来说,也应该算是清官。如魏昌(今无极县)人刘琨,出任并州刺史,领匈奴中郎将的赴任路上上表朝廷,报告沿途所见战争对百姓的危害。

请拨谷、绢安抚灾民。面对盗贼蜂起,道路断塞。

他招募千余人,转至晋阳,铲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庙,建市狱。组织抗击盗贼,使流浪的百姓返归,安居乐业。

公正、清廉,不徇私情。这是为官清廉的美德。

被称为“惟公、惟廉、惟勤、惟慎”的明代廉吏王翱和两袖清风的明代要臣石王缶,可谓其中的杰出代表。 王翱(1384-1467),生于滦州(今滦县),四岁随全家迁沧州盐山。

他任监察御使时,废除了官吏犯法可赎罪还职的旧制,打击了骄纵蛮横的贪官污吏和世族恶霸,使宣德朝吏治为之一清。他巡按四川,倾听百姓心声,向朝廷提出了五条解民倒悬的施政措施。

镇守江西时,体恤百姓,惩治贪官污吏,使 “吏民畏爱”。奉旨处理松潘地区民族冲突时,他弹劾并就地处决了为非作歹、聚敛民财的贪官赵谅,安抚少数民族百姓,维护了西南地区民族团结,制止了民族冲突。

镇守陕西时,兴修水利,引水灌田,安抚军民,发展农桑。他提督辽东军务。

整治军伍,严肃法纪。使人民休养生息,十多年间,收获粮食及牛羊数万头,边关军饷足饶。

他进官不忘平民,官高不贪,权大不忘国法。晚年主理吏部。

他“谢绝请谒,进退人才,必查其实”,任吏部尚书14年,辛勤操劳,“刚明廉,忧国奉公,”显示了他忧国忧民、爱国刚正的“贫民阁老”的本色。 石王缶 (1464-1528),真定府藁城人,是明代政坛上少有的清贫阁老、诗人和文学家。

他出任吏部尚书多年,谢绝请托,选贤任能,后因遭到诬陷被迫去职还乡。回归故里时,所有行装只有一辆牛车装载的书籍。

京师父老无不惊叹:“自古宰臣去国无若石王缶者。”清廉刚正之名远播。

石王缶一生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更以清廉自律引以为荣。他入阁其间,有朝廷勋戚依仗权势强夺畿内民田万余顷,置成官庄,引起百姓愤恨。

石王缶得知,上奏皇帝。将强抢的民田还给百姓。

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这是清官护佑民众的可贵节操。

明代兵部尚书梁梦龙、明末抗清英烈孙承宗,就是这类清官的代表。 梁梦龙(1527-1602)真定人,历任兵科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顺天府丞。

黄河在沛县决口,殃及民众。他主持开凿徐、邳新河,为民造福,由河南副使升布政使。

后任山东巡抚,开辟海运,万历初,召为兵部右侍郎,五年,以右都御使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调戚继光驻守山海关一片石,巩固边防,抗击清兵入犯,使蓟辽民众得以休养生息。

进兵部尚书。 孙承宗(1563-1638)高阳人,万历进士,历任兵部侍郎、礼部侍郎。

天启二年(1622)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经略蓟辽。增修蓟镇长城,开京东屯田。

在边关四年而罢官,期间他修复9座大城、45座堡垒、练兵11万人,拓地四百里,开屯田5千顷。治军严谨,深得军民热爱。

崇祯二年(1629),清兵南下,被召回京师,奉命守通州,保卫京师,后移兵山海关,收复关内四座城池。不久,被诬陷罢官回乡。

崇祯十一年,清兵越过长城,进攻高阳。他率领全家据城固守,英勇抗击清兵。

但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英勇就义。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开明君主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固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清官廉吏,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个进步的群体,对推动社会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一些地方官吏,其政治作为、人格修养,往往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人文精神。比如北宋时期的韩琦、包拯、富弼、欧阳修、沈括等一批杰出名人,都曾治理或巡抚过河北,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文学巨擎欧阳修出任河北西路转运使时,惩治欺男霸女的权贵外戚、查访河北中部历代碑碣文物,将已经废弃的隋代名刹龙藏寺的珍贵碑刻妥善保护,由此使真定一带尚文好德之风渐行。科学巨匠沈括(1031—1095年),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盛赞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他在出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时,不仅在恢复农耕、裁革冗官、加强边防、发展河北水利等方面颇多建树,而且对河北西部地理、动植物、自然环境等方面认真考察,深入研究,从科。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