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锣鼓的演出和活动范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在民间,文化革命以前(可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至文化革命结束后的几年(可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丝弦锣鼓”的演出活动是相当壮观的,不论红白喜事,总少不了艺人们的身影。安居乐业,婚丧嫁娶,诞生寿礼,节庆聚会,少了锣鼓,总是不行的。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电视进入农户,卡拉OK唱进家庭,一般红事(喜事)就不请锣鼓班子了。只有在举办丧事时才请锣鼓班子来热闹一下。
即使如此,好一点的班队,仍可每年演出活动达到180场以上,好一点的师傅可在200场子以上。其每年收入在2000元——10000之间,个别的可达15000元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前,丝弦锣鼓活动的范围比较狭窄。仅限于建始长梁及业州、猫坪、三里及紧邻恩施的柏杨。所以,它原来也有“北乡(长梁在建始县治以北)锣鼓”的称谓(还有一些比如“西乡锣鼓”等,但不及“北乡锣鼓”出名)。
到现在,“丝弦锣鼓”以长梁乡、业州镇为辐射中心,基本上在建始全境都可以听到“丝弦锣鼓”的声音,看得到“丝弦锣鼓”艺人的身影。不仅如此,还波及到邻省邻县。毗邻重庆市巫山、奉节可以听到“丝弦锣鼓”的声音,有建始“丝弦锣鼓”艺人们活动过的地方有巴东、恩施、宣恩、来凤、利川等县。 历年来,专业文艺工作者对“丝弦锣鼓”的加工,改造一刻也末停息过。陆陆续续地搬上县、地区(州)、省里的舞台。
曲艺《过秆》(汪启武词、刘绍全曲)赴省汇演。“丝弦锣鼓”表演《泥巴腿子上大学》(谭儒学曲)在县舞台上和全县乡村演出多场。表演唱《工地的早晨》(程仕创曲)。小戏《秀梅的婚事》(侯勇曲)代表恩施地区参加湖北省戏剧展演。小戏《肉店早晨》(汪启武词、江祝年曲)、大戏《一往情深》(吕新琼词、江祝年、刘必介曲)参加全州专业剧团汇演,分别获创作二等奖,表演奖。曲艺建始丝弦《糊涂官断案》(文世昌曲)由恩施市文工团参加1987年湖北首第四届“百花书会”一举夺金,并由湖北电视台现场直播。曲艺建始丝弦《借姐夫》参加2004年湖北省“百花书会”夺得铜奖,州专业剧团汇演金奖。曲艺建始丝弦《两代警嫂唱新曲》(汪启武词、江祝年曲)参加公安部汇演夺得银奖。以“丝弦锣鼓”曲牌改编的歌曲《回归赋》1997年在参加州比赛获一等奖之后,又被定为公演节目,获得好评。 任何事物的价值衡量,是因其独特性和可利用性而决定的。“物以稀为贵”这句话并不十分完整,“非典”稀少,并不可贵。还要从它的利用性,有益性等积极的因素上去衡量它。
我们这里只谈“丝弦锣鼓”的“稀有性”和“可利用性”,这两者基本可以说明“丝弦锣鼓”这个艺术品种与其它艺术品在相比中的独特性。
谈起“丝弦锣鼓”的独特性,还得从建始所处的特有地理环境和人文渊源说起。
先说地理环境。建始地处鄂西南,正北与重庆巫山接壤,西北与重庆奉节相连,西南与恩施连界,正南与鹤峰为邻,正东与巴东隔河相望。这里“万山稠叠、突兀恢奇”,“自古为楚蜀咽喉”(清同治五年《建始县志》)。
再说人文环境。“建始自明季寇乱,邑无人居十数年,迨康熙初年就荡平,逃亡复业者十之一、二,嗣是荆州、湖南、江西等处流民竞集”《施南府志卷之十·典礼,风俗》P162)。建始因明末战乱,县治所在地人民纷纷逃亡,至康熙初年,回来复业的人不过十之一、二。荆州、湖南、江西移民甚多,这可以说明建始的人至少在县治所在地土著人已经不多。外来“流民”一定要注入新的文化和习俗。
一是“楚蜀咽喉”,二是“流民竞集”。影响了建始本土的文化状态。这一点可以很清晰地从“建始丝弦锣鼓”中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