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养成对仗思维,从生活细节中寻找对句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很多人问,对仗句里写些什么呢?有了上句而无下句,要么干脆就没头绪,不知从何入手。
这个问题不是"句法"问题,而是一个"对法"的问题。
这两者对写诗都很重要,"句法”与“对法”从内容与实际功用上来说,都与律诗中二联要对仗这个硬性形式要求密切相关,都为解决对仗这一需求而产生的。

“句法”,解决的是诗句该怎么写的问题,而这个诗句,当然既包括单行句,也包括对仗句。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是以一联两句对仗句的仿写,作为主要训练方式。如果能熟练掌握句法、轻松地造出对仗的两句,那么以难就易,写首尾联的单行句自然也不在话下,手到擒来。

而“对法”,则专注于解决对仗的诗句该写些什么内容的问题。

律诗八句四联,从篇制与形式上看,颇为短小精悍。这也就决定了,律诗这一体裁,适合写一些即景漫兴、即兴抒情的题材,适合捕捉记录生活中的片段,抓住瞬间的思绪变化、顷刻之间触发的灵感来作文章。

这样的内容适应偏向,对于创作者来说,既有难处,也有容易处。

之所以容易,第一是因为生活化的写作题材,对写作者的身份没有限制,对每个人都比较公平。打个比方,要是一位小说家,想写个刑侦类型的小说,或许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或阅历,才能收集到足够的写作素材。对于没机会接触相关领域的人来说,就很难写得好、写得真实引人入胜了。

而适合记录生活片段的律诗就不一样了,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可供吟咏。

其次,因为篇幅短小、作品容量有限,一首诗里该写什么内容、内容之间如何安排,相比于长篇的诗文来说,处理起来不复杂,相对容易。而且因为形式有要求,为了适应形式要求,每一联能写的内容,必然有一定的范围限制。既然给出了思考范围,就相当于带着教材进考场,参加一场开卷考试,答案就在书上,只是要劳作者费心找找、想想哪一句该填在哪一题下。

所以律诗的难处,就在这个“找答案”的过程里。

写一首律诗,就是在记录生活里的一件小事。那么,思考的范围就是这个小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干系到的时间、地点、人物。考虑到“文似看山不喜平”,首先要排除掉的一个错误答案就是,不可能每次都用一个写作套路,开头是起因,中间写经过,然后是结果。容易平庸的。

而诗所以为诗,是写“记叙诗”而不是写“记叙文”,就是要“情韵不匮”,有意象充沛其间。因此,如何将写景与叙事的诸多元素结合起来、并达到寄怀抒情的效果,就是一篇律诗创作过程的思考主线。

然后,思考的过程中别忘了,四联里至少有两联必须写得对仗,就可以了。

以我这首《陪父登山》为例

天云叠嶂九峰青,开霁临阶向草陉。
风曳竹斜衣帽湿,杖敲石震羽虫宁。
仰头便见松梢日,举步犹思塞上亭。
人近古稀无事扰,乐乎山水纳芳馨。

很细小的一个生活细节,看中间两联对仗写了什么?
风曳竹斜衣帽湿,杖敲石震羽虫宁。
是登山过程的情景描写,风吹竹斜而露滴打湿了登山人的衣帽。描写景没有离开过人,那下去对什么呢?接着写,登山的人拄杖而行,杖敲打着青石,而使周边的各类鸟虫受惊吓而不鸣。
上下两句,从不同角度,构成一幅细致而微妙,不冲突,又融合的登山场景。抓住的就是细节描写。且极具事实。重在对景致描写。

而颈联,就不同了。

仰头便见松梢日,举步犹思塞上亭。
此联不以景物描写为目的,而转向人,而是充分描写了登山人在登山过程中的行为,思想等表现。
以仰头看日,对举步思亭。完全是前后两个连贯的动作行为,所思所想跃然纸上。表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登山习惯。

两联对仗,对的内容全是身边物,身上物,细小而不可或缺,对人物的描写也是从细微的行为去反衬人的思维。全是细节描写,构成一幅生动的登山场景。

这就是我所说的,抓住细节,从细节中找对仗内容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颔联写景状物,颈联转向写人,这是句法。
而其中每一联中,从细节入手,选取意象,充实对仗,就是对法。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