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最早建交是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范哗著《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春正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绥。”(注7)这是继班固《汉书》之后,反映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倭奴国是倭人奴国之意,是《汉书》中所载百余倭人国家之一。据日本史学家的考证,这个古代矮人国家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北九州博多湾的福冈市一带。这是日本史学界和考古学家根据下述情况做出的科学结论。第一,在福冈市稍南些的须玖遗迹中发现弥生时代的古坟群,从中出土大量铜镜、铜剑、铜矛等青铜器,以及发现弥生时期种植水稻的农耕遗迹,甚至发现炭化的大米粒。(注8)古坟群中有一座盖有巨大石块的瓮棺,日本史学家认为墓中的主人,可能就是奴国的国王。第二,在博多湾的志贺岛发现光武帝赐给奴国国王的金印。一七八四年(日本天明4年)春,在当时的筑前国糟屋郡志贺岛叶崎地方(今福冈县粕屋郡志贺盯),农民甚兵卫因田地水沟流通不畅,于二月二十三日进行修筑。在挖沟时掘出许多碎石,碎石下覆盖一块两人方可移动的大石移开大石,下有一石室,从中出土一颗金印。该印为纯金制成,上部为蛇纽,下部印面为二点三四厘米见方,刻有“汉委奴国王个五个阴刻篆字。经日本史学家鉴定,该印的大小尺寸符合汉代“方寸之印”的规定:蛇形纽饰也符合汉代授与夷王印章的规定。因此,断定它就是光武帝赐给奴国国王的那颗金印(中国历史学家黄遵宪在日本时曾亲自见过这颗金印)这颗金印现为日本黑田氏收藏。不过也有一些史学家对此结论持有怀疑,双方进行过争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宁西汉墓中出土了汉武帝赐给滇国王的刻有“滇王之印”的金印。日本史学家经过对比鉴别,认为在雕刻方法,字形,蛇纽等方面.都极其相似,、争论渐息,但怀疑之点并末根除。一九八一年二月,在我国扬州地区,出土另一颗汉代金印“广陵王空”。经商京博物院考古部鉴定,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广陵王刘荆的金玺;这颗金印是在公元五十八年授予刘荆的,而光武帝赐给奴国的金印是在公元五十七年,两者相距仅一年。两颗金印的外形大小形状相同,边长均为汉代的一寸,虽然一为龟纽,一为蛇纽,但这符合汉代印纽的规定。(注9)阴刻篆文的篆刻技法,同为“药研雕”,印高及重量两者相差无几。因此,日本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两颗金印的雕刻可能出自同一工匠之手。日本考古学家冈崎敬,金石学家井上光贞;日本古代史学家大谷光男等认为,“广陵王空”的出土,结束了近两百年来关于“汉委奴国王”金印真伪的争论。(注10)由于倭奴国王金印的出土,福冈市一带是古倭矮人奴国的遗址,便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了。

  范哗在《后汉书》中没有记述奴国的社会状况,也没有记载朝贺时赠送礼品的名单,这对了解奴国的情况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可是,近年.来日本史学界在奴国一带进行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多少弥补了这个缺欠。综合日本史学界的考古成果,可以了解二千年前奴国的大概情况;今天的福冈平原,大体上就是奴国的版图。福冈平原有两条河流,御经川和那坷川东西汇流于此,正是栽培水稻的适宜地点。从发掘出的农耕遗迹和炭化大米粒可知,奴国的水稻栽植已很盛行,渔猎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平原的中心有一丘陵地带,现在叫作板符台地,站在台地上面可以俯览整个奴国平原。从台地往前约三公里,是现今的须玖遗迹。这个古坟群拥有近千于座坟墓,这样多的古坟反映出当时的奴因人口众多。从墓的形状看,有一般的瓮棺墓和独特的上面盖有巨大石块的支石墓。墓中出土的文物;有一般的“弥生式”陶器和铜矛、铜剑、铜镜等随葬品。从墓的形状和随葬品的多少甚至没有随葬品的状况可知,奴国已出现阶级分化。但是从其向汉光武帝朝献时没有进贡“生口”这一事实分析,奴国的奴隶并不多少。由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奴国在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之间进行交换互通往来,而且还经常派遣使节去乐浪郡和汉政权发生接触。这种情况表明;奴国是当时候人国家中具有政治经济影响的先进国家。公元五十七年,奴国国王为扩大同汉政权的联系,派使节去汉都洛阳,与汉政权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但是,据现有史料看,汉政权没有同奴国以南的侯人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因此,《后汉书》倭侯人传才有奴国是“倭国之极南界也”的记述,据史书载,奴国赴汉都洛阳的使节,自称其官衔为大夫。本夫不是倭人国家官职中的固有名称。大夫这一称谓,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很为盛行,出使各国的使节对方常以大夫相称,战国时期或秦汉之际,因避战乱而移居日本群岛的汉族人民,对这称谓及其所反映的身份是很熟知的。倭人国家要和汉政权以及乐浪郡建立联系,迁居该国的汉族人民有可能被起用充作译员或使节的随员。他们就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使节称谓的惯例;给自己的使节冠以大夫名称。因而大夫的称谓遂成为去中国的侯人使节的通称,但这些使节在其本国的职衔并不称作大夫。

东汉政府与伊都国建交

  据范哗《后汉书》记载,继奴国与东汉政权建立外交关系之后约半个世纪,北九州的另一个倭人国家伊都国也派使节至洛阳,与东汉政权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后汉书》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字,因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现在通行的中华书局版《后汉书》东夷传倭条的文字如下:“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倭国王师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这里没有提到伊都国的名字,只记为“倭国”。但据宋版《通典》所引《后汉书》的文字为“倭面土国”,据《翰苑》注引《后汉书》的文字为“倭面上国”这里的上字显然系土字的讹错,因而仍是倭面土国。又据日本史学家木富泰彦所见传入日本的古本《后汉书》的文字也为“倭面土国”。由此可知,范哗在《后汉书》中所记的原文实为“倭面土国”。(注11)据日本史学家的考证,倭面土国即是伊都国。(注12)由于奴国和伊都国在汉代桓、灵以后,已成为日本新兴国家邪马合国的属国,因而在几百年以后的唐代史学家如魏征的《隋书》、李延寿的《北史》等,都根据邪马台国时期奴国、伊都国和邪马台国已成为一个国家的事实,把前此三个国家的历史捏合在一起叙述。(注13)宋以后的史学家大都遵从唐代史学家的意见,更晚些的史学家在重刻范哗《后汉书》时,甚至把“倭面土国”误认为是衍文而予以剔除。幸而中国的历史家在收集和编纂史书时,保存了原书的本来面目,例如宋刻的杜佑《通典》。更值得庆幸的是中日两国的收藏家们,居然收藏了宋代刊刻的《通典》,使我们在今天尚能看到原书的真面目。

  伊都国的所在地点,目前日本史学界已有定论,即在今北九州系岛半岛上,福冈县系岛郡前原町的旧恬土村一带。在这一带,些弥生时期的古代遗迹,例如,平原遗迹、井田支石墓、三云遗迹、志登支石墓群等,都是古伊都国的遗迹。在三云和番上两个发掘点中,发现三处直径十米的圆形居住遗迹和方形居住遗迹。从这些遗址中发现了铁器,其中有被日本考古学家推定为,公元一世纪左右中国后汉时期的素环刀(刀柄部份成环形)、铁斧、直径约一厘米的透明玻璃玉、管玉、盛食物的杯子等。在日本全国各地弥生时代的居住遗址中,发现这样多的铁器还是罕见的。日本考古学家认为,这个遗址很有可能是当时的贵人即统治者的居住址。(注14)从遗址中出土如此多的中国铁器;说明这些遗址的主人或者可能到过中国,或者可能同中国有过贸易关系。此外,日本考古学家在平原遗址的古坟群中,发掘了一座古墓。从中出土中国汉镜四十二之面,有四面在白本所有出土的汉镜中是最大的,而且有一面是极其罕见的“内行花纹镜”。(注15)汉镜在日本的古代,被认为是权力和统治的象征,这四面最大的铜镜,象征着墓主人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墓的四周绕以方沟在方形台地中央挖方形坑,其中安放宽一米、长三米的木棺。据日本考古学家认为、这种墓葬形式极类似中国战国时代的墓葬形式,并且认为墓的主人可能就是伊都国的国王。该墓的埋葬时间,大体上在公元二世纪的上半叶,,下距即将出现的邪马合国只有五十年左右,正是伊都国向汉政权献“生口”一百六十人以后不久。从伊都国王一次向汉政权献“生口”也就是奴隶—百六十人看,这个时期,伊都国内的阶级分化已经很明显了。不过,向汉政权所贡献的礼品单中,只有“生口”一项,也说明伊都国的生产并不怎样发展,除生口之外,无其他可作礼品贡献的。但是,从四面最大汉镜看,当时的北九州,特别是伊都国可能是日本群岛上倭人国家中最先进和最有势力的一个国家。他自己和汉政权保持着政治和经济即贸易的关系,并且以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和地处交通要道,控制日本群岛各倭人国家同中国的交往关系。这点,在《后汉书》的记述中,也有反映。《后汉书》载:“倭面土国王师升等献生口”(注16)这一“等”字表示:从奴国到伊都国这五个年间,同汉政权建立外交关系的倭人国家多了。而且,《后汉书》单独标出伊都国作为倭人国家象征性代表这点表明,他对邻国是有影响的,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九州具有政治影响的国家从奴国到伊都目的变化,客观上显示出日本群岛上倭人国家某种发展趋势。大约半个世纪之后,日本群岛上诞生了邪马台女王国,一个拥有三十几个倭人属国的比较大的王国。
望采纳,谢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26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在外务大臣大平正芳陪同下应邀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同田中角荣举行多次会谈。2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田中角荣。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联合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日两国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两国政府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10月23日起生效。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