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儿子曹植所写的《洛神赋》中的女神是甄妃吗?晚年曹丕对甄妃很冷淡与此有关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0-11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可见甄宓与大、小乔在当时并列为倾城美女。
  甄宓原是袁绍的儿媳妇。官渡之战后,曹操早就听闻甄宓的美丽,并在战后派重兵包围府邸。但曹丕却喝退士兵,进入带走甄宓,并护其安全。战后,向曹操请求迎娶,曹操见后,不好与其子争妻,便顺水推舟送给曹丕。
  而当时,曹植也表态想娶甄宓,未果。
  甄宓是位贤淑的女人,从不和曹丕争执,并对其妻妾以礼相待。但魏国立后,甄宓以其子为继承者,遭到妒忌,被郭夫人陷害而死。
甄宓能诗,有《塘中行》诗传于世,曹丕称帝后宠郭皇后,郭后恃宠中伤甄皇后,甄后从此失宠,抛开帝后的身份不谈,从《塘上行》里读到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相思到极致的、一往无悔的深情泣诉,可怜甄后最后等来的只是曹丕的一纸死令。甚至死后对尸身‘以发覆面、以糠塞口’的侮辱与凌虐...
据说,曹操与曹丕为消灭群雄而奔忙,只有曹植因为年龄小而有余闲。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能撰写诗赋,他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少妇,消磨了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鬓厮磨,了无嫌猜。曹植与甄妃的浓情蜜意,已经快速升到难舍难分的地步。当年龄比她小的曹植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情意时,不知不觉中使甄妃陶醉在虚无飘渺的快意之中,于是毫无顾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辉与姐姐般的爱意。渐渐地甄妃沉醉于曹植的才华之中,而曹植也予了她无限的柔情蜜意。
  甄妃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到宫里,曹丕将甄妃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并说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语,曹植一惊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遂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下一篇《感甄赋》,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为甄妃的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赋中写他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发生爱慕,终因神人道殊,不能结合,最后不得不怅怅而别。文中这样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甄妃之子曹叡得到曹植遗著颇丰,其中有那篇《感甄赋》,因牵涉到曹植与甄妃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行迹太过明显,就改名为《洛神赋》。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对于《洛神赋》一文的创作动机,前人历来对此颇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曹植见甄妃的玉镂金带枕,哀伤感怀而做,初名《感甄赋》,由明帝改为《洛神赋》,见于唐朝李善为《文选》所做的注文。
  也有人认为曹植与甄妃之事于史无证,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
  也有人认为“感甄”之说确有,如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直到现在,甄妃与曹植的情事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晚唐李商隐感其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哀莫大于心死,千古悲情最终只是一段灰烬。
第2个回答  2012-10-11
现在的孩子们啊......看到这些答案真让人心寒,以下为我见过的一篇讲得比较好的文章加上部分我个人的见解:

关于《洛神赋》的主题,历来说法不一,大略有三种说法:

  (一)感鄄说。

  《文选.曹子建〈洛神赋〉》李善注云:“记曰:魏东阿王,汉末求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崐示植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赍植。植还,度 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鄄后,忽见女来,崐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 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二)与神女恋爱说。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云:“案此赋具有完整的故事内容,叙述迷幻梦境,极意刻画和洛水之神经历了一段悲欢离合的生活过程,生动地塑造着洛神纯真美丽而热情的少女形象。通过艺术的描绘,将她缠绵的情致,轻盈的风度,婀娜的体态,驱使卓越的想象力尽善尽美地展示着,将彼此爱慕情感由浅而深,由淡而浓,若明若晦地渲染着一幅缥缈的人间仙境,赋予洛神真挚的人情味,从而增强了内容的真崐实感。”
  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云:“这篇赋的本意,历来解说不同。约有三说: 一,依仿宋玉的《神女赋》赞美一个美丽的女神;二,感叹鄄后之事。传说鄄后曾被许配曹植,后归曹丕,又被谗死。洛神即写鄄后的‘魂灵’,因而传说篇名又作《感鄄赋》;三,隐喻‘君臣大义’。第一种说法较为合理。但作者可能是借描写洛神而寄寓自己有志不遂的思想感情。”王彬主编的《古代散文鉴赏辞典》云:“总观全赋,表现了作者与洛水女神‘相遇——互慕——苦恋’的一次邂逅。其中表现互相爱慕的第二至第五段,大致是‘洛神仪态——作者动情而踌躇——洛神有所感而愈加动人——洛神的恋情与伤别。’......全赋充满了悲剧性的气氛,真挚地表现了青年男女渴望爱情而不可得的复杂心理。”
(三)隐喻君臣大义说。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云:“由于骨肉之间有着争竞权位的矛盾,在他的长兄曹丕、侄子曹 在位的时代,他都备受猜忌,终崐于抑郁而死。所以他的诗文带有苦闷难言的情调。 从他的身世出发来了解他的作品,就更可以体会到他的内心深处。以《洛神赋》而论,全篇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神人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于无从结合而含恨分离,充满着强烈的抒情气息与传奇意味。当然作者是意有所指的。看来,他是在发抒对曹丕的猜忌而产生的失望和痛苦心情,和自己忠于君臣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

  以上诸说,笔者认为均不妥,试一一辨之。

  对“感鄄说”,自明清以来学者多不从之,认为与事实不符,应为小说家附会所致。此略述之。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云:“文昭鄄皇后,中山无极人。......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宋裴松之注引《魏略》云:“熙出在幽州,后留待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崐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按此年鄄后为二十三岁,曹丕为十八岁,曹植为十三岁。

  据以上史实可知,曹丕纳鄄后时,曹植仅有十三岁,怎能为此而“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呢?况且,鄄后比曹植大十岁,又身为帝后,死后又怎能向曹植“荐枕席”呢?更何况,鄄后死于邺,葬于邺,与洛水毫无关系,又怎能以鄄后化身洛神呢?之所以产生感鄄说,盖因其不解《洛神赋》本意,仅从赋序所云“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此赋”附会故事, 于是造成种种传说, 自然是不可信的。
从甄姬的心理角度出发,在嫁曹丕之前她嫁过袁熙,两度为人妇并为人母,作为当时封建教育下的柔弱女性,心里怕早已是伤痕累累倦于再与其他男子有所牵连的吧,何况史书上记载的甄妃是相当贤淑的人,作为这样一个乖乖女,她是不会有什么机会与小正太小叔子有所交集并产生感情的。
从立场角度来讲,甄姬一人嫁入支系庞大的曹家,唯一赖以生存的筹码就是儿子曹睿与自身的聪明才智、善讨人欢心,作为一个曾为了讨好婆婆日夜流涕,闻安则喜闻危则泣的好儿媳,她是十分理智聪明的,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去与对自己夫君有着夺嫡威胁的小叔子来往呢。
从个人感情的角度讲,将骨气奇高、风流激赏的子建说成一个与比自己长十岁的嫂嫂有所暧昧的人,也是一种侮辱吧(这几段为我自己的话,可能有点带主观感情,但其他论证内容的正确性是无需置疑的~)

也有一种说法是洛神赋本名为感甄赋,就是唐朝的那个李善,这并不可信,我没有见过唐朝以前谁称呼《洛神赋》为别的名字。或许我才疏学浅,那么拜请各位帮忙在唐朝以前的文章中找出《感鄄赋》和《感甄赋》的说法来。
而另一种说法“感鄄”,即是认为甄与鄄两字相似,也许是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曲解,鄄城是子建在写洛神赋时即将被贬谪去的封地,而在古文人中以这种地名为题的诗文还是很多的。

而《感鄄赋》的提出则是清朝的朱乾,他认为李善那条传奇小说一样的注释,侮辱了子建,所以解释说:所谓感甄者,必鄄城之“鄄”,非甄后之“甄”也。
所以《感甄赋》和《感鄄赋》只是后人提出而已,现在成了《洛神赋》的别名,实在让人感觉寒心之极。

  “与洛神女恋爱说”,为现代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似乎这样说既不损害曹植的形象,又更突出了洛神的形象,而他们之间又是追求一种真挚的爱情。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理由有二:其一,《洛神赋》中的“宓妃”形象,既然源出于屈原《离骚》并直接受宋玉《高唐赋》. 《神女赋》的启发而作,而在屈原《离骚》中的神女(包括宓妃)及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的神女形象,都是有所寓意的,并不是指一般的恋爱对象。届原与美人之间的恋爱以及楚王与巫山神女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理解成一般的男女恋爱与男女欢合。所以,《洛神赋》中的洛神宓妃,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曹植的恋爱对象。曹植与洛神的关系,自然也不应该理解为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关系。其二,如将曹植与洛神宓妃理解成恋爱关系,则显然是不现实的。 从赋情来看,这显然写的是梦境,或者说是一种寓言的假托之境。一个是年届三十二岁的鄄城王,一个是传说上古时期溺死洛水的宓妃,这怎么崐能够恋爱呢?所以,连作者自己也明明知道:“恨人神之道殊兮”、“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兮”,更不必说“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兮”。因为在屈原《离骚》中, 屈原不正是跨越了人神、时空、地域而和宓妃、有 氏之二女、有虞氏之二姚等恋爱吗?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怀王、襄王不也是同样跨越了人神、时空、地域而和巫山神女欢合吗?由此可知,《洛神赋》中显然不是写人神恋爱。当然,也不可能是在写人间男女情爱。因为,按此说男子应为曹植,那么洛神指人间何女呢?这位人间女子既然还活着,作者将她写成溺水而死的宓妃,则显然又是不合适的。

  “隐喻君臣大义说”,可以瞿蜕园所说作为代表。按此说,赋中的“君王”自应指曹丕,“洛神”应指曹植。这显然是不妥的。其一,曹植作此赋时,曹植、曹丕都健在,把曹植比作溺死洛水的洛神宓妃,自然不妥。其二,在《洛神赋》中,作者极赞洛神之美, 而自己则是“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假如把“余”作为曹丕的话,则显然是对曹丕的批评。在当时,曹植绝对是不敢这样写的。其三,如果把曹丕作为“君王”、曹植作为“洛神”的话,又怎么会“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呢,曹丕为“君王”,他的国都就在洛阳。洛神应该象巫山神女对待楚怀王、楚襄王那样“愿荐枕席”,决不可能会“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兮”。
第3个回答  2012-10-10
第4个回答  2012-10-10
曹植在《洛神赋》中描绘了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她从水雾笼罩的洛水之上凌波而至,用温柔的低语诉说着无奈波折的一生无尽的哀伤。这位洛神女子,似乎是草曹植浪漫主义的的想象,又似乎真有其人。在这亦真亦幻之间,为人们留下的是无尽的遐想。
神话中的洛神
洛神最早见于上古中的神话传说。她是伏羲氏的女儿。也是守护洛水的神祗。小时候的她不仅娇小纤瘦,还体弱多病,所以在众多姐妹当中,她并不讨父亲的喜欢。正因为这样,她没有家庭的羁束,可以整日在山林中游玩,以取大自然的灵气。渐渐地,她长大了,变成了一个大姑娘,也变地多愁善感起来。一天,她在洛水河边散步,她的魅力和神采吸引了洛水,而她也被洛水那绚丽多姿的景象所倾倒。洛水向她求爱,她便义无反顾地投身沉入了洛水的怀抱。

如果说曹植借洛神来写真人,那么谁又被他如此青睐呢?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当然就是以为被称为甄妃的女子。《太平广记》里有这样一段洛神的自述:“我就是魏文帝曹丕的甄妃,因为我仰慕曹植的才气,让文帝很生气,于是我被他幽禁而死。后来我的魂魄来到了洛水之上,向曹植讲述了我的冤情,他为我感洛水女神图慨地写下了《洛神赋》”这段自述显然是人们杜撰的,但从中却透露出了甄妃与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一些纠葛。
甄妃是上蔡令甄逸的女儿,生于东汉光和五年(182).她的母亲张氏在分娩之时,梦见一位手执如意玉的仙人走进房内,把一件玉衣盖在她的身上,于是生得甄妃。甄妃三岁的时候,父亲就亡故了。当时家里来了一个相士,看了她的相之后说:“此女身上充满了贵气,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啊。”甄妃自幼喜欢读书写字,年少时便见识很广。后来群雄蜂起,天下兵乱,加上饥馑,百姓都卖了金银珠宝以求生存。那时甄妃家里还很富有,甄妃家就买了这些宝物收藏起来。甄妃见了就对她的母亲说:“现在天下大乱,买那么多宝物干嘛?恐怕这样会为我们家里找来祸患啊。匹夫无罪,怀璧其最。你看我们乡里都在受饿,不如把粮食分给乡里人吧,这样光恩好施多好啊。”全家人听了以后都觉得她很又见识。
甄妃天生丽质,不仅拥有出色的容貌,还有一头令人羡慕的长发,散开的时候千丝万缕。建安年间,她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可是婚后的生活并不愉快,她经常作诗来排遣自己的忧愁,她所作的《塘上行》一诗被收录在《古诗源》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12-10-10
是的,至于第二问,可以看看一些文学评论家什么的研究文章,我记得好像貌似安意如有写过,可以去找找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