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重建时事3读后感1000-2000字怎么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31
1.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高校积极宣传和学习抗震英模事迹,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以此为契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必将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 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突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汶川灾后重建过程中,13亿炎黄子孙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和衷共济,全力援助灾区的友爱奉献真情,灾区人民在无情的灾难中自救和互救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以及无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救援人员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人道大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所爆发出的生生不息、无往不胜的凝聚力。当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就要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在全国所营造的团结奋发的气势和氛围,抓住有利时机在大学生中宣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让他们在感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一线谈旦指挥救援、慰问和鼓舞灾区人民所展示出的“全心全意爱人民,鞠躬尽瘁为人民”的“执政为民”理念的认识中,增强对党的信任和对国家的忠诚;在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共克困难所昭彰的社会主义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的认识中,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热爱和拥护;在对灾区受困同胞所表现的挑战生命极限的不息精神和为了保护他人的生命而宁肯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思考中,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和感悟人生的价值真谛,进而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
3. 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充分利用灾后重建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及热点事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灾难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较量。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一幅幅雄壮的赈灾画面,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一不是激励广大人民和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它深深地镌刻在人民心中,不断考量着人们的心理和锤炼着人民的灵魂,并不断地把灾后重建推向前进,引向新的胜利。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织,在感知社会、引领时代的存在境遇中,密切关注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既是当代大学的神圣使命与职责,也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灾后重建为主题的众多题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我们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摆脱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的被动教育局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历史机遇。比如,调动他们志愿参加灾后重建支援活动,亲历灾区作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灾区人民的生活疾苦,认识到灾害后重建工作的艰巨,激发他们热爱人民之情和增强他们勇挑重任的责任之心;让他们撰写灾后重建的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激荡思想,陶冶情操,深化灵魂。采取这些措施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必将进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 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广的特大灾害,由于强烈余震的频繁发生,地震向次生层的转移性,加之它的不可预测性,致使灾区人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和不安,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在灾区的高校中存在着。对地震爆发的时间、地点以及烈度作出精确预测是世界公认的难题,但我们在制定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方案和措施上却大有可为。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地利用此次应对地震灾害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冷静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在充分借鉴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和积极学习某些院校所采取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建立起应对诸如地震、洪涝、风暴、高温、“非典”之类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警体系与机制。其中包括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避险、有效自救、安全转移和安置等避险预演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危害等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公开的信息发布机制,突发事件中维护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及休息的后勤保障体系;突发事件中对学生的恐慌和烦闷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机制。通过以上预警体系演练与完善,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和非常时期的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针对性和感染力,有效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维护稳定、凝聚力量、社会动员的效能与价值。
来源:大观周刊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