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是谁人?皮特·汤森自传》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将此书添加进购物车的时候我纠结了好半天,并不是不喜欢the who,而是封面Pete Townshend的那张特写的大脸实在是不太符合我的审美,歌者传记这一系列的封面都不太好看。真正打动我的原因是,这是一本自传。在我心目中的传记排序是,自传>采访>>>由其他人撰写的传记,因为自传中的那些心理活动碎碎念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带入到当时的情况读起来趣味盎然,而由他人撰写的传记中,那些心理活动描写常常让我觉得出戏,特别是那些由粉丝撰写的传记常常自带偶像滤镜,至于采访,虽然可信度比较高,相对也比较客观,但是这些人毕竟是偶像明星,要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所以访谈内容都相对比较严肃,挖不出来太多有趣的八卦。自传不一样,自传中作者几乎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吐槽媒体,吐槽公司甚至是自己的队友(我真想知道其他的队友看到那些吐槽是什么感受),Pete Townshend在自己的自传中真是给队友留足了面子,不是夸这个帅,就是夸那个技术好。这本书中出现的男男女女都受到了Townshend的热烈表扬,几乎没有任何吐槽身边的人缺点的情节,求生欲很强。

可能是因为有写日记的习惯的缘故,Townshend在此书中记录的都是些再细小不过的事情,基本全书都是一位老人的碎碎念,“想我年轻的时候啊,blablabla......”令我惊奇的是我在阅读时感受不到什么做出了一番大事业的骄傲自豪,Townshend对每件事情似乎都缺乏一种沉浸感,那些快活和伤痛似乎都是浅浅的,吐槽够不犀利,做法想法都不够潇洒,全书弥漫着一种恬静忧郁的气息,充斥着无可挽回的淡淡的哀伤,几乎没有任何愤怒和攻击性。在书中,Townshend做每件事之前都有大量的心理活动,他想细腻妥帖地做好每件事,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真文艺青年,真诗人气质。我相信他是真诚的。我相信他真的想要拯救内心的那个小男孩。就算排除毒品的影响,摇滚圈绝对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高发区,但是奇怪的是,这帮家伙中,去精神科寻医问药的人寥寥无几,Townshend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一直坚持求医,还能去美赫巴巴那里寻求心里安慰,并且从始至终都得到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关爱。有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强大到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内心就死了,还有一些人,到死都守着一颗空空的心,去不断追求那些永远也得不到的爱,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1969年,the who出了这张叫做《Tommy》的概念性戏剧摇滚专辑,这张专辑在日后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张成功的摇滚音乐剧,同时得到主流与非主流的认同并且可以在冠冕堂皇富贵华丽的伦敦大剧场纽约大都会剧场进行演出。《Tommy》作为乐队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此书中被反复提及,可见这部作品在Townshend心目中的分量。电影有乐队参与拍摄,还有众多大牌明星加盟,质量非常有保障。演员阵容也非常奢华。埃尔顿·约翰 Elton John,埃里克·克莱普顿

Eric Clapton,蒂娜·特纳 Tina Turner轮番登场,尤其是特纳的那首The Acid Queen简直惊艳全场,据说当时特纳的身体还不太好,但是她把Acid

Queen的疯狂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几个奇奇怪怪的表情,还有极度夸张的肢体动作,一般人根本做不出来。Sally Simpson的小演员漂亮极了。Keith Moon太适合演变态了,那个猥琐的神态举止动作真是惟妙惟肖,眉毛也很有戏(一点也不比龙妈Emilia Clarke差),我觉得他的演技比Roger Daltrey好得多,如同某篇影评中所说,Roger Daltrey光顾着耍帅了,并没有想好好塑造Tommy这个角色,但是Townshend深切地爱着Roger Daltrey,不愿意说他一句坏话。可惜的是,鼓手Moon因过度服用Heminevrin(一种治疗酒精中毒的药物)去世。至于Townshend在童年时到底有没有被性侵这一点见仁见智,我觉得应该是被猥亵了,在创作Tommy的时候,他记忆中的黑暗空洞或许就来自于这里。

这里说段题外话,在英伦四零后之中,Keith ,John ,Roger这些名字,大概相当于中文的张伟,王伟?似乎每支乐队中都有人叫这些名字。

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手工制作乐器是非常牛逼的技能,没想到居然是基本操作?现在我又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欧美四零后的音乐通识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很多人说自己是零基础,以我在大陆成长的经历来看,我定义是的零基础是上过学校里的音乐课,会看简谱但不能熟练唱谱,听力训练完全没有,在我心目中这就算零基础,但是我看他们一个个能唱能跳的,难道欧美所谓的零基础指的是识谱并且懂得一两种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但是后来又很多乐队成员说自己并不识谱,他们中很多人的家庭条件确实也不太好,不能支撑他们念音乐学院,好多人念的都是美术系,看来艺术果然都是相通的。那难道他们所谓的零基础其实和咱们大陆是一样的?这就牛逼大发了啊,这样怎么能自己学习,制作和改造乐器呢,吉他这种有格的自学还好说,那其他的乐器到底是怎么自学的啊?说好的音乐需要从小练习呢?说好的成年人的骨头已经硬了,学不好乐器了呢?“15岁才开始弹奏吉他的Eric Clapton的起步年龄似乎要晚很多。1962年,年仅17岁的Eric

Clapton从金斯顿艺术大学(Kingston College of Art)辍学,开始凭借自己的吉他演奏技术在英国当地的大小酒馆里演出养活自己。——在13岁生日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份礼物-一把钢弦吉他。他努力地跟着卡带机练习,然而他发现演奏这件乐器是如此困难,以致他几乎放弃。”几乎放弃才是普通人会做的事情吧,Clapton这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啊,捡到了武林秘籍吗?

“我怎么看‘骨肉皮’跟道德没关系。我只是不理解她们到底想要什么。睡了罗杰·达尔特雷或埃里克·克莱普顿又能怎样?……有个经常跟埃里克睡的‘骨肉皮’,貌美如花,优雅迷人不说,还冰雪聪明。她为什么要追着乐队到处跑,向那些卑鄙自私的乐手投怀送抱?”我挺喜欢这一段,真是终极一问,其实除了汤森,怕是还有不少乐手思考过这个问题。

Townshend眼里的每个女性都是美艳惊人,眼睛好看,鼻子好看,嘴巴好看,他上过的所有的“骨肉皮”都非常好看,还优雅博学,全部都是态度强势,主动投怀送抱,他实在是拒绝不了才勉强上了她们。还有他对男性的态度也相当暧昧,尤其是对滚石的米克·贾格尔

Mick Jagger一见钟情,想入非非,书中的粗鄙之语见图。米克·贾格(Mick Jagger)曾被曝与英国双性恋歌手大卫·鲍伊(David Bowie)有同性恋情(《Dancing In The Street》的MV吹起来,非常精彩,请大家一定要去观看。),在同性恋还是禁忌的年代,Freddie Mercury尽力不让他的性取向上头条的时候,他公然宣称自己双性恋。除了Jagger这样的被目击绯闻对象,Bowie还有其他不少“好基友”,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无疑是Lou Reed和Iggy Pop,前者是地下丝绒乐队的主脑,后者则是朋克教父,这三个人在一起就是另类摇滚传说。电影《天鹅绒金矿》就是以Bowie和Iggy Pop作为主人公原型的。“华丽摇滚(Glitter rock)有浓重的颓废感:比如厚底松糕鞋和画着眼妆的男孩,再如大卫·鲍伊和雌雄同体。富裕的摇滚明星的生活像依修伍德在《柏林故事集》中描绘的主人公萨利·鲍勒斯一样,就像你知道的,和变装皇后结伴游玩,早餐喝香槟……颓废堕落看似很差劲,因为堕落意味着还有时间去放纵,但却时日无多……然而,与现实相比,颓废的生活倒显得古雅了。朋克无关堕落,朋克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朋克讲述的是彻底湮灭。”同时,Townshend对Eric Clapton真的情深义重,颇有点超越友情的味道,他在深夜喝醉酒还要赶去帮助吸毒过量的Clapton(真够讽刺的,醉鬼赶来救助毒虫),Clapton出现之后Townshend满心满眼都是他。摇滚圈怎么这么多瓜。可惜我不会写文,大好素材只能看看,害怕经我染指就成了废料。

在此书中,除了Tommy这部作品被反复提及,其他重要的人或事基本上都被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说真的有点令我失望,Who's Next这张专辑,Moon的死,John Entwistle的死,辛辛那提水源大剧场的演出,等等都只有差不多一页的样子,就像随手写写的日记一样,或许,如同Townshend曾经命令毁掉珍贵的演唱会录像一样,他把一些珍贵的记忆也给删除了。

 “黑胶唱片濒临淘汰,卡带亦然。CD变得多余。我们将用电脑聆听音乐,分享音乐。我们能听到的音乐多得让我们不知所措。”我很高兴世界上有这么多好音乐来让我们享受,我能感受到好歌中蕴藏的纯净的灵魂和美好的祝愿,当我们为自己糟糕的人生痛哭不已的时候,还有方寸之地能寻得一丝慰藉。“享受人生。当心你渴望的东西,它们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美好。记住,你将得到一切。”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