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怎样建议汉武帝兴太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3-30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知: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当时是百家争鸣的时期,汉武帝在思想上产生了许多迷惑。汉武帝虽然倾向于儒家 有为 ,但又觉得道家的 无为 有可取之处;虽然赞同儒家的铺张扬厉,但又摆脱不了道家质朴恭俭的束缚;虽然景仰于成、康之刑措,但又觉得治国不能没有刑罚。也就是说,汉武帝虽然为了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而尊儒黜道,但他又认为儒家现有的理论学说尚太不完备;汉武帝虽然想冲破传统的道家政治的束缚而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但又认为道家 黄老之学 无论是其思想体系的建构还是具体的政治主张,皆有许多比儒家成功、高明的地方。因此,他迫切需要的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又全面吸收道家思想的长处并能超过道家的全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于是,在元光元年(公元前面134年),汉武帝 诏贤良 进行 对策.这时,一代大儒董仲舒出场了。他以其滔滔不绝的口才和充足的理论准备,借助于可以自由阐发的 春秋公羊学 ,投武帝之所好,公开援道入儒,终于在融合儒道、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充实、发挥儒家义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让武帝心醉的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 天地 、 阴阳 、 四时 ,既有儒家的 改正朔、易服色 的 有为 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 的 无为 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面对这样一种儒学,汉武帝满意了。既然道家黄老之学 的精髓已变成了董氏儒学的血肉,那么 黄老之学 到这时便不仅丧失了政治上的优势,而且其理论上的优势也已经丧失了,因此 黄老之学 只好走向衰落了。而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儒学则凭借其政治、学术上的双重优势取代道家获得了 独尊.陆贾的 天人感应 主要是为了限制君主胡作非为;《礼记》的 大一 、 天地 、 阴阳 、 四时 则主要是论证 礼 的;至于贾谊,其 道德说 也未与 君权 联系起来。

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2012-03-30
1.董仲舒的新儒学:(1)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2)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第3个回答  2012-04-0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都设置太学培养儒生
第4个回答  2012-03-31
Sorry,我也忘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