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革并完善班主任管理与考核体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4-13
完善班主任管理必须从五个方面进行:
1.增加工作的知识:虽然每天都执行著同样的工作,但有关各自份内的工作,各自必须努力日新又新的增加新知识,
2.职责的知识:职责上的知识,是有关现场管理者必要的责任与权限,自己要充分瞭解被赋予的责任,与伴随而来的权限。
3.改善的技巧:把作业内容做详细分解来检讨,将之简化、妥善的重列顺序、重新组合的技能。
具备这项技能,就会比现在更有效的利用材料、机械、劳力,
4.带人的技巧〈建立信赖关系的用人实务技能〉5.教导的技巧〈有效的教导技能〉
第2个回答  2012-04-13
摘要:本文提出了高中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1)在高考压力下,师生家长"重智轻德","重主轻副"现象严重;(2)教育管理思想缺乏改革精神;(3)学分制的选课制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学管理中科技含量不够;(4)学生选课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5)缺乏适合学分制教学的教师;(6)学分制对学习结果量化的强调,弱化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结合实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学分制改革;问题;对策  中学实行学分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历史证明,学分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尤其对现行的学年制中课程设置僵化、学年划一的弊端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我国在大学的学分制改革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大部分高校实行了学分制管理,中学的学分制改革也已经纳入了教育改革的计划之中,部分地区的中学已经开始进行试点[1],由于高、初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资源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只对高中的学分制改革进行探讨。  在已经实行学分制的试点中学中,虽然已经表现出学分制的巨大优越性,但所遇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创造性和锐意改革的精神。这一切对于正在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考压力下,师生和家长"重智轻德"、"重主轻副"现象严重  高中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高考。这种压力使学生、教师和家长把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与高考直接相关的学习活动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视主科学习轻视副科学习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承担学校、班级工作,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副科上课请假增多,而在语文、数学、外语课上许多人甚至是可以带病上课。  针对以上的问题,教育部门曾采取了相应的对策:(1)加强了宏观改革,增加了高考命题中实践经验、社会活动知识的内容。这种命题导向,使学生认识到副科知识的重要性和道德知识、道德理解的意义。(2)在微观上,一些学校实施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并重的改革。教学目标中,不仅重视知识、技能指标,也重视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标准。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学分制的落实,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实行学分制创造了条件。  二、教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思想缺乏改革精神  学年制的管理理念是在基于"方便管理者"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学分制则要求"方便学习者","服务学习者"。但是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学分制的本质、内容、方法和规律往往缺乏了解,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任务导向"等观念和工作意识仍会在教师管理中充当主流价值取向。因而出现了"管理有余"、"服务不足"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试点学校加强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在岗培训,对学分制改革有关的思想、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并且联系本校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逐层分析,逐条落实。(2)从思想上、管理理念上解决学分制改革中的理性认识问题。提高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思想的理解。实践证明,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正确地理解学分制改革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从习惯化了的旧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中解放出来。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  三、学分制的选课制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学管理中科技含量不够  实行学分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学生自选课程大幅度地增加,在学生选择课程时会极大地增加教务部门的业务量。试点学校和大学学分制的经验证明,许多学校教学管理的科技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容量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对此采取的对策包括:(1)在开学集中选课过程中,必须使用计算机系统,尤其是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选课功能,增加选课管理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提高可操作性和便利性。(2)管理好网络的各种软件是选课成功的必要保障。教务部门应配备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能力的管理人才,并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集中的技术培训。逐步建立适合学分制的现代化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增进网络管理的人性化、自动化水平。保证学业信息、课程和教学内容信息的公开、畅通。  四、学生选课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中学生由于还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期,其价值观、人生观还未成熟,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能力较弱,缺乏自主选课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选择课程时往往会产生盲目性、功利性、从众性或者随意性。使选课产生种种的偏差,失去自主选课的优越性。有人在选课时"避重就轻","趋易避难",虽然学分够了,但所学知识并无深度或者缺乏完整性、系统性,使实际学力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试点学校采取的对策是:(1)在选课阶段就开始实行"导师制",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全面知识结构的"导师",对学生的选课进行专门的辅导和帮助,进行导师和学生的全面、深入地沟通,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地选课。(2)选课是实行学分制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个决定成败的环节。因此,各试点学校都十分重视选课过程中各个实践环节的控制,制定了各种选课制度,以及选课产生障碍时的应急预案,以保障选课的万无一失。(3)选课后允许学生在最初上课的1至2周内进行自主调整,重新选课。  五、缺乏适合学分制教学的教师  高中实行学分制,教师面临两个方面的严重挑战:量的不足和质的提升[2]。在数量方面,师资不足是我国许多中学普遍存在的老问题。在学分制下,教师除了要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担负许多从未作过的新工作,包括课程指南的编制、学分计算、课程考核与评价、指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管理制度等。这无疑会成倍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使原本就人力不足的教师队伍更加紧张。从质的方面看,刚刚从旧的年级制教学管理体制中进入学分制的教师的从师素质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学分制要求教师开设出足够数量的、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课程。而且"导师制"对导师的要求又比原来学年制下的班主任更高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主要是:(1)教师的重新学习,或者称为教师的"再教育"。这不仅是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学习、工作,将会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业务水平。试点学校的经验表明: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将造就一代现代化的教师。(2)组织教师学习国外和国内大学学分制中师资培训的经验,通过学习、研讨解决教师业务上的问题,适应学分制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六、学分制对学习结果量化的强调,弱化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学分制强调学分,重视最终学习成绩的计量,减少了对学习进程中学习者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的考查。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过程,在这一点上学年制、学分制是同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应因学分制而减弱。事实上,试点学校的经验表明,只要认识到学分制自身的这一缺陷,导师们都会自觉加强"过程"的督促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胸中有数。实行学分制,60分和100分成绩的学分是一样的。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性。为解决这一问题,(1)试点学校通过"绩点制",把学分的评定细化,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2)改革了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使学分制的这一弊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1908年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提出"学分制"的理念迄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当中学开始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时候,大学学分制已经遍地开花。因此我们在充分估计高中实行学分制的问题时,更要看到它的有利条件,尤其是教育的大环境改革的推动。高中的学分制改革与国家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密切相关。学分制的顺利发展,将取决于能否与高考实行良好的"对接"。这一问题的解决在试点学校和高考中已经初见成效。可见,学分制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教育观念上的根本性变革,把长期以来学年制的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崇尚个性教育的时代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改革之中。因此,对高中学分制改革中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问题。研究这一问题需要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参与,更需要教学第一线教师的积极参加。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