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8-25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入小学做准备。
孩子的很多习惯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养成的,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养成的。
建议家长在家里观察和指导孩子做到以下:
1、成人说话时,孩子认真听,不插嘴(入学后能专心听讲)
2、让孩子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入学后能独立整理学习用品,保管物品)
3、每天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一些小任务(入学后能按时完成作业)
4、能坚持看书、绘画、写数字、做入学准备习题30分钟。(入学后能一节课安心坚持不做小动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19
经过对部分高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查并抽样分析,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思维质量不高这些学生只看重分数,而轻视学习过程,他们的学习活动缺少学习过程的这一环节,只在乎别人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懒于动脑,很少或根本没有预、复习习惯,上课止于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缺乏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始终停留在机械记忆的低水平状态。学习行为更差的学生,甚至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毫不关心,只以完成当日作业为目的,或抄袭别人的作业,错了也不订正,更有甚者,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连作业也不做;每次考试后也不及时总结,或订正试卷,而只看老师有没有把自己的分数算错。
  注意力差调查发现,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表现为注意力不能持久。这是属动力型困难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动机、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障碍,其能力更是被抑制。他们上课时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很短,或做小动作,或处于呆滞、失神状态,或趴在位子上睡觉,或在桌面及书本上胡乱涂鸦,或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作业,一心二用,上课效率极其低下。他们在家里复习、做作业也是这样。
  动机缺乏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学习动机是学生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有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既无远期的目标,又无近期的阶段性目标,学习无计划,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争先的意识和勤奋的劲头,学习上得过且过,止步不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以学为乐”的感受。
  学科兴趣降低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学生,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从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以学为乐”来看,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不大。现在的高中生,信息来源广泛,外界的诱惑大,学科学习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的兴趣便转移到课外,如足球、电子游戏、卡通书、动画片等,又由于他们缺乏抑制,便日益使学科学习的兴趣降低,动力不足,导致学科成绩下降。
  学习缺乏情操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性情上是相当冷漠、麻木的。在学习活动中,适当的激情、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是学习的重要心理品质,而情操则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是一个人取得学业成就的先决条件。人是自己情感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通过学习活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情操,又要保持和激发积极的情绪状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总有些学生没有一点劲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甘居下游。
  意志薄弱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所处环境比较优越,从小缺乏艰苦锻炼,表现在心理品质上为严重的意志薄弱,一是怕吃苦;二是遇难就退,做题拣简单的做,难的放弃;三是心理脆弱,抗挫性差,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惰性强,只依靠老师或别人解决困难,不去想办法自己解决,有些学生离不开家教这根拐杖,即属于这种情况。须知,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学习过程就是不断迎接困难和战胜困难的过程,没有坚强的意志品格,是无法搞好学习的。
  自我评价失当有一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高,盲目自负,甚至不把老师看在眼里,把老师的激励性的评价也作为自负的一个理由,这在一部分男生中比较突出。另一部分学生则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笨,什么都不如别人,或是由初中升入高中的不适应,或是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是一次课堂提问答不上来,或是受到老师的一次批评、同学的一次嘲笑,便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并一蹶不振,这种情况在部分女同学中表现较突出,这部分学生容易过分焦虑,每学期大考前,有些女生出现这样那样的身体不适,都是过分焦虑的表现。无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是自我认知错误,都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造成以上种种心理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家长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一些学生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家长。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真正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是不多的,而像动机、兴趣、情操、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家长往往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忽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家庭美德水平现状的调查显示,逾六成中小学生每天与父母倾谈不足10分钟,即使在有限时间内,父母和学生交谈的内容也有一半以上是与学业有关的。有的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尤其是在分数上比来比去,到了高中,家长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考大学,有的要求子女必须考上重点大学,这无疑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另外,家长的个性不良,也会直接造成孩子的学习困难,有些家庭的父母离异,或者经常吵闹,关系不和谐,有的父母好唠叨,有的父母焦虑、易怒、刻板、偏执、多疑、情绪不稳、粗暴等,有的整天耽于麻将等娱乐,对子女的学习不管不问,甚至有着严重的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什么都大包大揽,结果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越来越缺乏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毅力,所有这一切都会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老师有些老师教学方法陈旧,眼中无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索然无味,课堂效果差。
  学生本人学习终究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习的动力在于其内驱力在起作用,学习的内驱力来自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发自内心的需要,即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现在的学生因为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成为现代独生子女的通病,因此缺乏社会责任感。上面所说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机缺乏、动力不足、兴趣不大、热情不高、状态不佳等等,多源于此。
  社会上面所说的几种原因归根结底可归为社会原因。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甚至扭曲,必然对当代中学生,尤其是人生观处于形成时期的高中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社会上的招聘对于高学历的要求,使家长和老师必然把他们的目标定位在考大学上。高考制度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尚有待进一步完善,让老师和家长,包括学校领导还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转变观念,有些地方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这就无形中把负担转嫁到了学生身上。
  沟通家长教师应多和家长取得沟通,不仅沟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沟通教育思想,对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也应进行疏导。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存在过分焦虑的心理,要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情况,找出其孩子内在的潜力,指出希望,共同探讨教育方法。我班有位学生,个人品行非常好,学习潜质也很大,但在其考入高中不久,父亲突然病逝,由此他患上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经常缺课,遇到考试便又是严重的考试恐惧症。为此其母亲经常同他争吵。对这位学生,我一方面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他,另一方面经常去家访,找他谈心,同他母亲沟通情况。我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其母亲的心理非常焦虑。我就努力做他母亲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段时间后,其母亲的心态调整得比较好了,家中又有了阳光,儿子自然就好多了。
  沟通任科老师班主任可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同任科老师取得沟通,共同探讨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深入班级听课,课后和任科老师交流,既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商榷适合学生具体特点的教学方法。
  调适学生心理班主任应主动、自觉地学习点《教育心理学》,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心理问题。可以对全班进行整体调适,如考试前告诉他们,把考试看成一次规定时间内的课堂练习,以平常心对待每一场考试的结果,来消除他们的考试焦虑心理,并告诫他们考前注意休息,介绍几种考前身心放松术,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进行个别疏导。每一个学生因为个性差异,存在的心理问题各自不同,做老师的平时要留心观察,搜集个案,归类存档。可以个别谈心,也可以通过随笔的形式进行沟通。我有一段时间让学生写随笔,就发现有些学生把平时不愿意谈的心里话,写在随笔里面。我通过随笔发现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就有针对性地写上一段话,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这样一来一往,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解决了。我后来总结,这种方式很好。现在老师和学生在家中都可以上网,也可网上交流,或互发电子邮件,十分便捷。学生的心理调适过来了,学习困难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