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6-17
艺术是生活的升华
生活是艺术滋生的土壤
第2个回答  2012-06-24
西方文论课上,学了很多经典的西方批评理论,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到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的Alexander Pope, 法国的布瓦洛,然后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华兹华斯,到历史主义文学三要素论者,最后到新评判派T.S.Eliot.这些个以前让我望而生畏的名字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课上老师天马行空的讲座,我不能够完全领悟.很多的知识,很多的思想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学期末的考试也很宽泛,要求回答一个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想必所有没有学习文论的人也会知道这句话: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是学习了一个学期后,总结归纳,我想我的结论还是这句话,但却不仅仅是这句话.顺着伟人的思路,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某种启示.柏拉图是一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把世界看作是理念的世界,只有终极的理念才是世界的本质.因此在他看来,所有的艺术,包括文学在内,都是对表象的模仿,trice removed from truth.他的模仿说否定了文学的意义,认为文学是无法反应真理的,只有哲学才可以,因为哲学是对思想,即理念的研究.在他的Repulic(理想国)中,他更是把文学排除在外,认为文学会激发某些卑俗的感情,使人变得懦弱.柏拉图是带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他把文学排除在理想国之外完全是出于功利的角度.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诗人并不具有真本领,诗人写出好诗歌只是因为圣灵附体的结果,being possessed or inspired by some divine spirit.所有这些理论都透露着柏拉图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否定与怀疑.然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评判.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模仿说,认为文学是对人的行为的模仿,可是他更加注重诗人的创造性.他的<诗学>以理性的方式阐述了怎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完全可以被理解为悲剧写作指南.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文学创作的过程不是神灵附体的痴狂,而是需要理性与技巧的,这也成为十七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的理论源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肯定了文学的价值,认为文学是比历史更高的学问,因为文学处理更universal的东西,而历史则处理the particular.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文学比历史更能反映世界的本质,及规律性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文学被赋予了更高的社会地位,文学不仅能反映现实,而且能反映真理性规律.此外,文学对人的情感还有cathasis的作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以说文学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得到了平反.
后来的贺拉斯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出了说明: literature is to entertain and instruct. 文学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它的娱乐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电影,戏剧其实都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且看一下充斥于现代文化市场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呢?有<雷雨>改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哈姆雷特>版的<夜宴>.可见现代社会的物质繁荣并没有引发精神繁荣,这个时代太需要伟大的作品.马克思也说过,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与社会的进步成正比.某些时候精神方面的东西具有滞后性,会阻碍社会的进步,而有些时候又具有革命性,推动社会的改革.文学有时候逃避现实,有时候评判现实,有时候充满激情往前充,有时候悲观冷眼看世界.但无论如何文学总是逃离不了现实的框架,这也是文学的现实意义所在.
谈到后来Longius的<论崇高>,谈到何为伟大的作品,我们从中或许也能得到一些启发.Longius在文中提出,伟大的作品有五个要素:The power of forming great ideas; vehement and inspired passion; figure;diction;...前面两个是内在的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说到伟大的思想,何为伟大的思想呢?在文学作品中,我想应该是能够反映对人类生存普遍问题的关怀,爱与恨,生与死,正义与邪恶,自由意志与命运,生命的意义.也只有这些思想才能真正反映现实中的人.只有拥有伟大思想的作家才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必须透过现象去探索人类的真实生存状态和情感心理,研究那些在全世界,全宇宙,全人类都会关注的永恒话题.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反映现实.
新古典主义的作家崇尚理性与技巧,从某一方面说,他们严格的三一律使得文学在形式上更接近现实,但在内容上却寻求与古希腊神话,与现实脱节.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回到古典去寻求自己的完美世界,可以说,新古典主义精神也有浪漫的分子.到后来的浪漫主义时期,诗人崇尚想象,情感,要回到自然.他们歌颂田园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被后来的评判家认为是患了青春期狂想症.但是,即使浪漫主义也有现实的成分,他们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他们对现实抱有乐观的态度,他们回到自然的目的也是为了寻找慰藉以便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因此不管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新古典主义,还是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其实都是对现实的不同的反映态度而已.前者是用理性来冷静的审视现实,后者则是用情感来乐观的歌颂现实的另一面.
Taine的英国文学简史中提出了影响文学的三要素:race, environment,epoch.他从一个全新的唯物主义的角度来揭示文学的实质,但是很不幸的陷入了历史决定论的泥沼.新历史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即文学是社会的反映,社会的物质基础,时代发展阶段决定了文学的发展.但是文学毕竟属于精神的的领域,完全的唯物是无法正确揭示它的.比如说,为什么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却诞生了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而在物质繁荣的今天,一部伟大的作品都要千呼万唤使出来?马克思也说过,文学与社会的进步不成正比,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因此后来的新评判派不再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而是专注于作品本身.但是我认为,这种极端的孤立也是不正确的,作品自身的意义固然重要,但这种意义是存在于一种联系之中的,即作品和它所处的时代,作品和这一时代中的其他作品的对比,等等.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可以归结为文学的意义问题.文学用以反映现实,反映真理,反映人生.自古以来的文学思潮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各持己见.现实生活的多样性赋予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是的,文学总是千姿百态,变换无常.它有时逃避现实,有时批判现实,有时歌颂现实,有时打倒现实.它有时忧伤,有时奋进,有时太理智,有时太情感.总之,有多少人生态度,就有多少变换关系.但无论如何变换,文学总是不会逃离现实的框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现实就是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之米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