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前往办理天津教案之前,为何给长子写了一封遗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0-28
原因很简单,“天津教案”牵涉到了法国人。在清朝晚期,只要牵涉到外国人在内,多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复杂起来。曾国藩书生带兵,创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10多年,见惯了各种各样的大场面,但一旦与外国人打交道,他就不由得发愁。

正是出于对前程的悲观,曾国藩给长子写了一封遗书: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人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复难和解,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覆筹思,殊无善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示一二,以备不虞。”
在这封遗书里,曾国藩表达了法国人“性情凶悍”、天津民众“习气浮嚣”的忧虑。地方官员面对这两股势力,难以采取平衡之策。朝廷所谓“持平办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稍微处理不慎,就会面临三不讨好的结果:既没有安抚法国人,也没有平息天津民众的怒火,还没有让朝廷满意。到时候,自己人头不保不说,一世清名势必毁于一旦。

曾国藩对曾纪泽安排了自己的后事:“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第二日,曾国藩就带着幕僚赵烈文等人,冒着酷暑赶往天津城,
7月8日,到了天津后,曾国藩颁发《谕天津士民示》,告诫天津士民不可以忿报忿,以乱招乱。7月21日,曾国藩在进行一番调查后,向朝廷奏报《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
在这封奏折中,曾国藩汇报了处理建议。曾国藩几乎答应了法国人提出的所有要求,如派专使到法国道歉,将带头闹事民众处死18人、充军流放25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静海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子等。

由于曾国藩对法国人过于示弱,激起了民众的怒火。曾国藩迅速成为了举国士大夫口诛笔伐的对象——就如他自己在日记中苦涩地说:“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
在京城的湖南会馆中,曾经高高悬挂着曾国藩“官爵匾额”。如今,这些匾额全部被毁掉。曾经以曾国藩为骄傲的湖南同乡,不再承认他是湖南人。
这一幕,是曾国藩从保定出发时,就早已经预料到的吧?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清史稿》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