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范仲淹的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3
改革内容:仁宗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职参知政事(副相),深受仁宗器重。九月间,他上书系统地列述了当朝必须改革的十大政事:“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补充当时背景:范仲淹循名责实选士观的产生是基于对当时选士制度的深刻认识与反省,是其求真务实精神在育士选士制度上的体现,没有任何针对性的高谈阔论。北宋前三朝,滥选轻用使官吏队伍急剧膨胀,不仅形成“冗官”之弊,而且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庞大的官吏群体,因循守旧者多,勤政务实者少,甚者枉法徇私。入仕诸途中,有科举、荫补、军功、捐纳等,其中尤以科举入仕最为荣耀,最为显赫。一朝科举得中,一二十年位至公卿者不乏其人,这种状况的形成源于宋太祖立下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并通过广开科举之门,不断完善科举制度而予以实现。到真宗时期,一次科举取士已逾千人。另外,荫补入官者也很多,现任官员按级别高低,每年可在皇帝大礼时申请子孙授官,由此途入仕者每年也在百人以上。因此,到仁宗时,冗官之弊已十分彰显。朝野有志之士,呼吁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 来源:《中州学刊》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