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聚焦 / 复兴传统文化,是不是一场闹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4-01
1
现在复兴传统文化搞得很火,口号喊得很响,一浪比一浪响。既然有这个口号,而且很多人在宣扬,那就说明传统文化衰落了。
不然,没有衰落,何来复兴?
但是,传统文化真的衰落了吗?
回到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回答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
2
简单地说,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书法家的字是传统文化,写得歪歪扭扭的字也是传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是传统文化,在家里蒸几个馒头也是传统文化。
四书五经是传统文化,大街上斗嘴,骂几句“他妈的”,也是传统文化。
CCTV的戏剧频道是传统文化,俺们村里赶集,来了个唱戏的剧团,也是传统文化。
百家讲坛讲《易经》是传统文化,路边摆小摊,挂个小旗子——“周易算命”,也是传统文化。
张艺谋在奥运开幕式上搞个复古表演是传统文化,在公园里扭秧歌也是传统文化。
在音乐厅听古典名曲是传统文化,俺在山上放羊,唱两句信天游,也是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很复杂,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有好有坏。“传统文化”这几个字听着很玄乎,高大上,金光闪闪,似乎只有专家学者才有资格说它。但是,实际上,传统文化一点儿都不玄乎。它早就融到了我们的血脉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都有它的影子。
复兴传统文化,当然指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它都有强大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这么强悍,我们能说传统文化衰落了吗?恐怕不能,它不但没有衰落,生命力还很强大呢!只是“传统文化”这个词被造出来以后,把它挂在嘴边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是身体力行,却不知道自己有“文化”。
不过,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传统文化已经衰落了。这得分情况——对内和对外。
3
对内,传统文化并没有衰落,至少是没有媒体大肆渲染得那么厉害。
媒体经常报道某些传统文化正在消亡,呼吁相关部门予以保护。有些传统文化正在走下坡路(比如京剧、剪纸)是个事实,呼吁给予保护也没有错,但是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还有些媒体说这些传统文化走下坡路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侵略,那更是危言耸听,因为这跟西方文化的冲击并没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某些传统文化走下坡路是因为时代变了,人们的口味变了,传统文化在进行自我淘汰和自我更新。事实上,在西方文化没有来到中国之前,传统文化就一直在进行自我淘汰和自我更新,比如已经消失的楚辞、笔记小说、平话小说、元曲就是很好的例子。把某些传统文化的消失都归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那就有些阴谋论的调调。
我们只需要几个例子,就能证明对内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衰落。
过中秋节的人多,还是过圣诞节的人多?
过端午节的人多,还是过万圣节的人多?
过元宵节的人多,还是过情人节的人多?
每年春节,全国性人口大迁移,一票难求,哪家哪户不是盼团圆?
传统文化的力量这么威猛,能说它衰落了吗?
即使没有西方文化,有些传统文化也终究是会被淘汰的,而生命力强盛得已经植入我们血脉的东西则会继续被传承下去。
4
对外,传统文化的确是衰落了。
这种衰落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的。当时,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也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展开正面搏斗。我们看李连杰的《黄飞鸿》,十三姨整天拿个相机在大街上咔嚓咔嚓拍照,搞得很多人指指点点,这就是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掐架。(当时的中国人认为照相是巫术,一照相魂魄就被摄走了,所以大家很少照相,即使勉强照相,相片里的神色也是警惕的、胆怯的、呆滞的。)

为了捍卫传统文化,很多泰斗级的传统文化学者不遗余力地抨击西方文化,试图维护传统。
从1949年至今,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急剧转型,市场经济汹涌而来,整个社会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拜金主义泛滥,人心浮躁。在这种形势下,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政府在说,专家学者在说,社会大众也在说,好像只要传统文化一复兴,中国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真的是这样吗?
5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从19世纪末期直到现在,但凡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杠上,几乎总是传统文化失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得知道,产生传统文化的土壤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从表面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被西方文化打败了,然而,深层原因其实是产生传统文化的土壤肥力不如产生西方文化的土壤。
19世纪末期,西方开始进入工业社会,中国是农业社会;
20世纪前50年,西方加快进入工业社会的步伐,中国仍然是农业社会;
20世纪后50年,西方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中国才开始艰难地向工业社会转型;
21世纪之后,西方全面进入后工业社会,中国才进入工业社会的尾声。
这就好比种地,你家的地肥力不行,长出来的苗自然不如别人地里的苗。社会形态总是落后于人,怎么能奢求在文化竞争中压制住别人?所以,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接二连三地打败并不奇怪。
对外,传统文化的地位急剧下降,的确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文化只是先头军,文化背后的综合实力才是大部队。如果认为复兴传统文化是复兴中国的大救星,那就是本末倒置。
曾经雄霸全球移动通讯终端市场的诺基亚的文化是“科技以人为本”,如今,诺基亚辉煌不再,难道,诺基亚东山再起的希望就是再把当年的口号拿出来满世界喊一遍吗?
从19世纪末期到现在,不断有国学大师、专家学者为复兴传统文化奔走呼号、摇旗呐喊,甚至是招摇撞骗。姑且不说主观动机究竟是什么,在客观效果上,他们的行为毕竟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前我也是传统文化的粉,但是随着观念的改变,对于这些人的言论,我开始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最多只是当消遣。原因如上所述——文化确实有力量,但是过分吹捧文化的力量是本末倒置。
6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有。
三种功用:民用,商用,公用。
首先是民用。
民用是“无用之大用”。意思就是,很多人都在用,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有用。用官方的话说,就是可以加强国家凝聚力。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我们平时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的其实就是“凝聚力”,把这种凝聚力的范围扩大,扩展到一个国家,就是国家凝聚力。大家说中国话,吃中国菜,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做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在这一方面,传统文化已经发挥了作用,而且以后还将继续发挥作用。虽然有政府的提倡,但是这种作用主要是传统文化自动生成的,只要你在中国长大,传统文化就会自动在你的头脑里安装各种“插件”,把你变成中国人。
其次,商用。这种作用也很好理解,意思就是传统文化可以创造经济价值。比如搞古文明景区,比如搞古典音乐会,比如拍古装影视剧,比如出版古代文化经典。
民用和商用,主要是对内的。在这一方面,除了以上两点,传统文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一大帮人肯定会跳出来,说传统文化多么好,多么优秀,多么有益于世道人心,多么有益于提高个人修养,多么博大精深,多么光辉灿烂......那么,请问:那些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外国在漫长的历史里是怎么熬过来的?哪个国家的人都是禽兽人渣?难道看《论语》的就比看《圣经》的高人一等?为什么那些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国家,有很多现在都跑到了中国前面?
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对世道人心无益,对个人修养无益,而是说它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唯一的选择。
7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传统文化的第三种作用——公用。也就是对外的作用。
高层提出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草民,不好妄自揣测,不过其中有一点是我们都能看到的,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加强中国的软实力,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
树立国家形象靠硬件,其次靠软件,硬件是软件的基础,软件就是文化。
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硬件水平变强了,提升了,但是并没有产生与硬件水平相对应的文化。准确地说,不是没有,有,但是是红色文化,很主旋律,主旋律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并不是在中国的土壤上自然生长起来的土特产。把马克思主义倒腾进来再倒腾出去,这不就是二道贩子吗?人家外国能接受吗?况且主旋律是一种意识形态很强的东西,很容易遭到抵制。
那怎么办?实际上就是个二选一的问题。
中国历史几千年,文化其实就两种,一种是传统文化,另外一种就是红色文化。既然后者不行,走不出去,那就只能选择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没有意识形态问题,容易被外部世界接受;另外,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从汉朝开始,传统文化就被背在驼峰上,输送到了国外。就文化输出这一点来说,传统文化的输出早有历史积淀,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早就有的。
8
传统文化可以复兴吗?可以,但是复兴传统文化不能“拿来主义”,必须对传统文化做一个嫁接,把它植入到中国现有的社会土壤里。曾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但是它在一块土地上长了几千年,早已经把土地的肥力吸干了。现在,土地换了,还希望传统文化生长,但是土质又不能变回去,那就得对种子进行改良。
传统文化,修身可以,齐家勉强,治国平天下,几乎没可能。毕竟产生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农业社会,适合将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念的是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些有益成分,虽然在今天依然有用,但是它们的用途只是修修补补的边角料,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就太难为它老人家了。
高层呼吁复兴传统文化是好事,但是,下面怎么做,就是另外一回事。
比如许多机关开国学课,实际上讲的是养生保健;比如说公务员读史,实际上读的是权谋厚黑;比如说党员读经,实际上只是当成一场“运动”。《共产党宣言》几个人看过?《毛泽东选集》几个人看过?《邓小平选集》几个人看过?三个代表是啥代表?八荣八耻的“八”是哪几个“八”?党章有几章几条?……连这些都不知道,找你办个事动不动就甩脸色,使绊子,连公务员的基本素质都没有,却天天张口闭口孔孟老庄,搞得人好像穿越到了封建社会,见到了官老爷。
机关单位是这样,社会大众也很荒唐。
上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执教,门生问他:“国粹就要完蛋了,怎么办?”梁启超反问:“为什么说国粹要完蛋了?”门生说:“先生,您没有看到现在读经的人这么少吗?”梁启超大怒:“从古到今就是这么少!”
很多人不知道哪里来的文化使命感,看到电视上说复兴传统文化,就抱头痛哭,满地打滚,说传统文化要完,传统文化要完。
比如总是叫嚣着复兴华风的汉服党,天天嚷嚷着汉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承载着厚重博大的中华文明,全中国都应该重视汉服,全中国都应该穿汉服。前段时间有一个汉服小哥特别火,这个小哥还讲了一段是华风的见解,一开口就说“什么是华风?三省六部是华风”……真不知道这些人是华风粉,还是华风黑。有的汉服党甚至穿汉服在大街上溜达,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拜托先搞清楚穿的是不是影楼装。如果汉服真的复兴了,全国人民都穿,那么自行车怎么骑?电动车怎么骑?开车怎么办?(当然,不是所有的汉服党都这样,有的人热爱汉服,只是提倡把汉服作为一种礼节性服装,并不主张推广成日常服装。)
比如说有的人动不动引经据典,特别喜欢讲传统文化,不管你有什么问题,他都会告诉你回归传统文化经典,寻找心灵安慰,简直把传统文化经典搞成了腻得流油的心灵鸡汤。
再比如说有的学校响应号召,开展运动,让孩子们读经典,结果只是给孩子们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孩子们读经典,而是说不必拔苗助长。从小到大,教科书上的那些经典古文、古诗词对孩子们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有兴趣,他们长大后会自行阅读。相反,如果在孩子们小时候就跟填鸭一样,命令他们背唐诗三百首、孔子、孟子、三字经、弟子规……这反而有可能掐灭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现在再看邓小平当年关于教育的题词,真心想给这句话点个赞,真心佩服邓公的深谋远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