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祭祀礼仪?份哪些种类?谢谢!
古代祭祀的种类
1.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契、冥、汤、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崇祀。后来,受祭享的先代帝王人数越来越多。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经过名山大川时,曾经祭祀先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自汉代起,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光武帝时,皇宫中有古代圣贤帝、后画像,不过那大概还不是用于祭奠行礼的。
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清代沿用此庙,初祀三皇、五帝等。后又改变原则,“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3)对于先代帝王的陵寝,清代祀典规定祭祀三皇、五帝以下数十处,春、秋二季仲月致祭,或在陵寝筑坛而祭,或在当地享殿行礼。凡皇帝巡游,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清统治者特别对明代诸帝陵墓,更是优礼有加。这显然是出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需要。
2.祀先圣先师
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礼经并未实举其人。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或者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代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从此以后不再变更。对于孔、颜,历代帝王益封爵,赠谥号,直至用天子之礼乐优加尊崇,祭祀典礼极为隆重。
《礼记》所载立学祀典,不过“释奠”、“释币”、“释菜”三项。“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帛)奠享,这不是常行之礼。“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礼仪。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释奠”礼,既作为学礼,也是祭孔礼,仪式则日趋繁琐。
祭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汉平帝才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南北朝时,太学内已立有宣尼庙,祭祀时设轩悬之乐,用六佾之舞,牲牢器具,依上公之例。每年春、秋二仲月,行释奠之礼;每月初一,国子祭酒率博士以下及学生拜孔揖颜。各地郡学也都立有孔、颜之庙。唐宋以后孔子封爵加至“大成至圣文宣王”,从祀弟子、贤人封为公、侯。元代世祖时虽有一时贬黜孔子及儒家的举动,但成宗即位后立刻恢复尊孔。直到明朝嘉靖时,世宗才废除所封孔子王号,取消了塑像,降低了原用天子之礼的祀典规格,称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雍正四年(1726年),又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民军士斋戒一日。在孔子故里(曲阜阙里),春、秋祭祀与太学相同,其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也都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祭孔礼仪在文庙举行。唐玄宗又为姜太公师尚父立武庙,肃宗又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其祭祀礼仪与祭孔类似。至明初,由于明太祖的反对,武成庙才被废止。
宋代又有算学先师之祭。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立黄帝为算学先师,但典仪规格较低。
3.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4)藉或作“籍”、“藉”。藉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藉田在春天举行。
藉田礼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式日趋繁复。南北朝时,在先农坛北建御耕坛,围以青幕,供皇帝观看农夫耕种藉田情形之用。宋以后就直称“观耕台”。
明、清时的先农坛都在正阳门外,为一成方坛,东南方有观耕台,藉田时才加以陈设,附近又有神仓等建筑。今仍有若干古建筑保存。
藉田、祀先农是古礼之孑遗,本有重农、劝耕的良好意愿,但历代帝王的亲耕藉田,表现与宣传个人的意味太重,难怪就连有的皇帝自己也说,藉田是“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晋书·礼志》)
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5)
史书记载,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当时,宫中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魏晋以后,亲桑礼与藉田亲耕礼比附,遂相应地建造了先蚕坛,又有皇后“采桑坛”。
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园)新建先蚕坛,废去北郊安定门外的旧坛。实际上,当时亲蚕礼只举行过几次,嘉靖十六年起干脆明令作罢。清代的先蚕坛在西苑东北角(今北海公园后门一带),并有观桑台、亲蚕殿、先蚕神殿等建筑,但皇后很少亲自莅临,常派嫔妃或官员代祀。
历代所祀蚕神各有不同。后齐曾祀黄帝轩辕氏为先蚕,后周又以黄帝之妃西陵氏为先蚕。西陵氏名嫘祖,后代民间养蚕,多祭嫘祖为蚕神。另有一说,房星天驷为先蚕。因此,祀先蚕也有祭天驷星的。
5.享先医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将三皇定为先医,令天下郡县加以祭祀。明、清沿用其制,皆在皇宫内太医院设殿享祀。每年仲春上甲日由皇帝遣官或太医院正官主祭,全体医官陪祀。
6.五祀
五祀指祭祀门、户、井、灶、中溜,也有作户、灶、中溜、门、行的。五祀与五行、四季、五脏等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溜,中溜即中室;秋祀门;祭井也在冬季。汉魏时,都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之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又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这里的“司命”,不是星辰,而是宫中小神,相传主督察人的年寿、行为、善恶。泰厉是无人祭奠的野鬼,主杀害。明、清两代仍祭五祀,岁终在太庙西庑下合祭。清康熙以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这就同民间长期流传的灶王爷(灶神)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了。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的习俗。
7.高禖(méi)
高禖是乞子之祀。《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玄鸟就是燕子。《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代相传,简狄吞鸟卵,而生契。契是商民族的始祖。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鸟由南方北归之日举行,可能与此故事有关。一说高禖之神是女娲。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于郊外。看来,高禖是远古妇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续和发展。
高禖之祭,设坛于南郊,后妃率九嫔等参加。
高禖之祭始见于《汉书·武五子传》。汉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子),乃“为立禖”。魏晋南北朝,各国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时才依照礼经制定了礼仪。宋代高禖坛,以青帝为高禖,于春分之日行礼。金代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台下才设高禖神位。
清代无“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之祭,又称“换索”,据说主要目的是保婴。司祝歌祷辞云:“聚九家之彩线,树柳枝以牵绳,举扬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诚。某年生小子,绥以多福……。”(《清史稿·礼四》)这是满族的传统习俗。
8.傩
傩(nuó)是驱除疾疫之礼,《周礼·夏官》有“方相氏”,蒙熊皮,以黄金为四目,著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于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为傩礼,索室驱疫。东汉时,傩礼在腊日前一天举行,也称为逐疫。
9.蜡腊
蜡(Zhà)、腊本是两种祭祀,蜡祭百神,为报答一年来恩佑之功;腊,原写作“腊”,祭先祖、五祀。有人认为这是同日异祭(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有人则认为是同祭异名(汉蔡邕《独断》)。按《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蜡祭八神都是与稼穑年成有关的神。腊祭则是用狩猎获取的禽兽祭享祖先。虽然两种祭祀起初并非一事,大概因为它们都是岁末的合祭,后来便混为一谈了。
史书记腊祭,始见于《左传》。虞君不听宫之奇劝谏,假道晋军伐虢,宫之奇叹曰:“虞不腊矣!”时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年)。《史记》记秦惠文王十二年(前326年)初行腊祭。秦始皇信从歌谣之言,腊祭更名为“嘉平”。汉代仍改为腊,祭祀宗庙、五祀、百神,慰劳农夫,大飨燕饮。后蔡邕又有“五帝,腊祖之别名”的说法,因而各朝都依五行相代理论选择腊祭之日。
北周时,腊祭又称蜡祭,于十一月祭神农氏、伊耆氏等。
隋初沿用周制,定孟冬下亥日蜡百神,腊宗庙,祭社稷。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下诏,停止原行蜡祭,改为十二月举行腊祭。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定蜡腊之礼,于季冬寅日蜡祭百神于南郊;卯日祭社稷于社宫,辰日腊享于太庙。祭礼同圜丘祭祀。
宋代以十二月戌日为腊日,建蜡百神坛,同日祭社稷,享宗庙。神宗元丰时又改为腊祭前一天蜡祭百神,四郊建四坛,各祭其方之神。南宋绍兴时定蜡东方、西方为大祀,蜡南方、北方为中礼。元、明后,国家祀典已无蜡腊之祭,但地方州府或有“八蜡庙”,蜡腊之祭仍在民间举行。
历代礼书“吉礼”事项最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周密而庞大的神鬼体系,几乎可以说无处不有神鬼,无物不有神鬼,这里所介绍的,仅是纳入国家祀典的、比较重要的神鬼祭祀。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中国古代祭祀礼仪有哪些?
1. 祭天:古代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期已有祭天典礼。至周代,“天”的观念逐渐取代了殷商时期的“上帝”、“帝”。天帝形象人格化,周王被称为“天子”。周王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需侍奉天帝,仪式即为祀天。周代每年冬至日于国都南郊圜丘举行正祭,称为“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同属...
古代祭祀礼仪
祀先圣先师:祭祀古代圣贤和教师的礼仪,以示对他们的尊崇和纪念。 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在春耕时祭祀土地神和先农的礼仪,祈求农业丰收。 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皇后或王室女性在春季采桑时祭祀蚕神的礼仪,祈求蚕业兴旺。 享先医:祭祀古代名医的礼仪,以示对医学的尊重和感激。 五祀:祭祀户神、灶...
祭祀礼仪与禁忌文化,你不得不看!
祭祀礼仪 祭祀共包括九个仪程: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每个仪程都有不同的乐章相伴(具体见附录),并伴随着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代乾隆七年,地坛设有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在进行...
祭祀(祭祀有哪些礼仪)
古代祭祀总共会分成多个不一样的流程,分别就是: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接着还有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瘗等。每进行一个流程,皇上全部都需要朝对应的位行三跪九叩礼,在现场会有着严格的规矩,需要保持纪律。燔柴迎帝神在这一个阶段就需要仔细的唱《燔柴迎帝神》。然后将一只小牛放燔...
古人是怎样祭祀的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是一套严谨而复杂的仪式,主要包括以下仪程和规定:仪程:迎神:作为祭祀的开始,迎接神灵的到来。奠玉帛:向神灵献上玉器和丝帛等祭品。进组:可能是指进献其他祭品或进行某种特定的仪式动作。初献、亚献、终献:分别进行三次献礼,以示对神灵的尊敬和虔诚。撤撰:撤去祭品,可能是...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是一套严谨而复杂的仪式,主要包括以下九个仪程:迎神:作为祭祀的开始,此环节旨在迎接神灵的到来。奠玉帛:向神灵献上玉器和帛等祭品,以示对神灵的尊敬和献礼。进组:可能是指进献某种特定的祭品或进行某种特定的仪式,具体含义可能因时代和地域而异。初献、亚献、终献:这三个...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仪程复杂: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分别是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人员众多:在祭祀活动中,会设置大量的文、武、乐舞生和执事生,如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四百八十人,执事生九十人。礼仪隆重: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
古代祭祀礼仪
古代祭祀礼仪主要有以下内容:仪程多样:古代祭祀礼仪主要分九个仪程,它们分别是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和望瘗,每个仪程都有它独特的意义,还会演奏不同的乐章,真是既庄重又多彩呢!类别繁多:祭祀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祀先代帝王、祀先圣先师、藉田与享祀先农之...
汉代五种祭祀是什么?
古代的五礼是汉族礼仪的总称,涵盖了祭祀、丧葬、军事、宾客和冠婚等多个方面的典礼。这些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合称为五礼。1. 吉礼:作为五礼之首,吉礼主要涉及对天神、地祇和人鬼的祭祀仪式。具体包括:- 祀天神:如祭拜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和司中、司命、雨师等。- 祭地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