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笊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笊篱(拼音zhào lí)是用竹篾、柳条、铅丝等编成,像漏勺一样,有眼儿,烹饪时,用来捞取食物,使被捞的食品与汤、油分离,是一种发源于中国的传统的烹饪器具。

北魏贾思勰所著 《齐民要术·饼法》一句“拣取均者,熟蒸,曝乾。须即汤煮,笊篱漉出,别作臛浇”,就有笊篱出现。南宋文字学家戴侗所写《六书故》也有“今人织竹如勺以漉米,谓之笊篱。”的记载。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就用竹子,劈成蔑子,编成笊篱,去卖。在《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中一段--那监斩官近前又奏:“万岁,小和尚被滚油烹死了。”国王大喜,教捞上骨骸来看。刽子手将一把铁笊篱,在油锅里捞,原来那笊篱眼稀,行者变得钉小,往往来来,从眼孔漏下去了,那里捞得着!又奏道:“和尚身微骨嫩,俱札化了。”说明古代也有铁丝笊篱。清代时,饭店门前是挂一把笊篱作为标志的。在旧年代,笊篱几乎是家庭必备之物,自不必细说。近年来,一种不锈钢制作的漏汤勺已将笊篱取而代之。

我在鲁西南农村时,我一位堂叔就是焗匠,他帮别人做饭菜时,就有一套做饭专用工具,我记得有三把菜刀(分别是切肉、切菜、剁肉专用刀),三把勺子(分别是炒菜、盛汤、配合其他用的勺),大小两把笊篱,没有锅铲子。他和周边其他人一样,将笊篱(读音zhào lí)说成“zào lǘ”。我至今都将漏勺称为“zào lǘ”。虽音不一样,但书写必须要写“笊篱”,得尊重前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