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阅读)会量变引起质变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6

现在看一些外国名著,看了评论都说怎么好怎么好。但我看了基本等同于看普通小说一样,根本领悟不了那么多评论上说的大道理。纯粹是看情节吸引,好看。还是我读书的量不够多?量变会引起质变吗?因为具有启发感的人,他们的脑中此前已经存储了很多的案例,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地将案例与理论相连接的,用理论去解决了实际中,或解释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理论不断地与自己工作中的实例相连接的过程,就是练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也正是能够保证他以后在需要这个理论的时候,就可以调取出来应用于实践中的必要条件而没有任何案例的读者,书中的理论对他来讲,只是教科书上的又一行加粗字体而已,即便他背了下来,他并没有经历这个练习的过程,也就意味着他无法在以后需要用到这个理论的时候将理论调取出来。

第2个回答  2018-01-06

就是你要明白你读书是想从中得到什么?你要学会什么样的技能?是沟通技巧还是逻辑思维,是想学做PPT还是PS?只读你目前最想学的就可以了,现在用不上的就不要管。所以一定要摒弃那种错误的观点,以为读书就得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才叫认真。只读你想读的,只读你需要的就够了。遗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做读书笔记是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好的方法。很多人会认为写读书笔记多麻烦啊,抄半天。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会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浪费了时间。的确如此,如果看过书但都忘了,就跟没看过一样,那不是更浪费时间吗?所以做笔记其实是类似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的。我个人比较推崇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就是摘抄+评论的方式记录下文中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所感所悟。当然做完笔记也是要经常看的,才能不断地加深印象。

第3个回答  2018-01-06

我每天都会至少读一本书,无论是小说还是正经的名著,作为一个学生,很幸运父母支持了我整个读书的历程,从最开始的玛丽苏小言情,到现在的剑桥出版的史书英文原版等等,每一次看到书柜里几百本书摞在一起,收集控还是很有满足感的。自从向家人买了kindle,我睡前必会读完一本书再睡觉。TXT超过千本,虽然一半以上是很奇怪的杂七杂八的小说。我爱断章取义,好的词句我就喜欢突兀地摘抄到自己的本子或者文档里归类,从高中到现在已经写满了好多本,也许哪天会心血来潮因为这一句话而写一篇文章,都是我的乐趣。这些,都是我的积少成多。我想我看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看完鲁迅的所有书籍的时候,老师送我杰克伦敦的时候……很多时候我和楼主一样,只是单纯觉得这本书还挺有意思,或者根本不觉得这本书有意思,甚至是枯燥地看完歌德,烦躁地丢在一边再捡起来,很抱歉,我也是个俗人,也有看不下去的名著,但我有个良好的习惯,即是【既然打开了一本书那便要把它读完,无论它多么枯燥无味甚至烂。】直到现在走了人生的一部分,我才发现你读过的东西,你印象深刻的一些句子,他会偶尔浮现灵光一闪,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成为你诠释生命的一部分。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太少了,看他人推荐的书单再去寻找书本也太盲目了,我只是我,谁又能帮我选择我?所以我选择了最懒也最麻烦的方式,读得多而不精。比如我会慕名去看周国平的文集,但是却发现很难能把这么厚一本书看完,偶然发现他十分推崇蒙田,于是竟然发现蒙田随笔竟然比周国平的文章更让我入迷……然后再寻找同期的小说家散文家,却发现西欧的很多作家不能理解,于是只好又从比较大众化的书单中开始搜寻……很快你读多了之后就会发现,参加任何征文比赛都信手拈来,不矫情不拿乔也不会无从入手,想精辟简短想洋洋洒洒,皆在笔墨之间。偶尔会迸发灵感,偶尔会神思枯竭,随手翻一翻,却总能够找到出口。我想以我的阅读方式和经历告诉你我的答案【醒目】【读书的量自然会成为质变】但是它可能并不会以一种非常纯粹的方式出现在你面前,但它确实会让你改变。我是白羊座,从小脾气很差,也许是读书的缘故也许是经历的缘故,现在却异常的平和,对待朋友对待家人都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尺度。亲戚经常会找我谈心,也许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许是自己的工作也许是我的学习,但我想我能比较明确的表达我的观点与他们,并且在他们眼中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孩子,我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他们能够在我身上提取现代的观点和建议。读书多最直观的,应该就是文笔的改变,征文比赛还是语文,想来都会渐渐走上正轨。文学这个东西,实际上应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典范了吧啊,还有必要说明的是【语文应试】和【读书】是不同的。我没有听从恩师的建议选中文系,实际上我不喜应试教育却又很无奈,却又相信这并不与其他冲突,心态平和的好处就是,我乐于接受一切我无法改变的事情,这也是书给我的启发。所以把【读书】看做【爱好】,我想这样更纯粹一些。

第4个回答  2018-01-09

答案是肯定的,当你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的时候,时间就会给你回报。但是呢,这里并不鼓励你去盲目的读书,就是随性而来,没有任何的目的性的,我一直认为读书应该是有目的性的。我们应该让六书注我,让各种知识为我们服务,在知识的海洋中拿不同的知识武装自己,从而让我们成长成为强大的巨人。

那么这个变化的点在哪里呢?也许你会说我读了这么多的书怎么还是没有质变呢?首先你要做读书笔记,是的,请不要鄙视,就是要做读书笔记,通过做读书笔记把一本书主要的脉络把握住,作者主要想表达的观点体会到,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去吸收,更新自己的系统,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质变了。

其次是要在某个具体的领域精耕细作。如果想获得成功,就要把握住一个领域精耕细作,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看似懂得多实则什么都不精。让我们在某个领域精耕细作去钻研,去学习,只要功夫深,很快就可以达到质变的。

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必然的,可是何时能迎来这一时刻呢?就要看你的功夫下的有多深了,请认真努力吧!


如果你觉得观点还可以,欢迎点赞,想看作者更多文章,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一路精彩世界(ID:yiluyusheng)

第5个回答  2018-01-10

在北美图书馆,家长凭着借书卡在市中心的儿童图书馆,,一次就可以最大限度借到100本之多,所以在图书馆孩子借书都是用推车来借,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尚且这么重视阅读的数量,那么我们的孩子呢?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来培养孩子在阅读上的精进:

一、阅读从孩子出生开始, 让阅读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孩子的日常习惯。

阅读从孩子出生开始, 不仅我这样说,美国图书馆协会也这样说。

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观点,和孩子分享读书的乐趣是孩子一出生就应该给他们的礼物。为孩子念节奏明快的儿歌童谣,给孩子唱歌以及给孩子读故事,都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听读是今后独立阅读的基础

在最开始的时候,不要重视孩子从阅读中学会了什么,而是我们要知道,最初的阅读活动做得越多,越有可能培养出好的阅读者。所以不要再犹豫了,从出生开始果断每天给孩子读书吧!

等孩子会表达后,用对话式阅读方式帮助孩子参与到故事中去,从而发展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用开放式提问,比如“你觉得为什么×××怎么样”,“你觉得如果是你,会怎样呢”。

二、想尽方法的扩大孩子的词汇量,提升他的理解能力

美国较富裕的职业人士的子女在3岁时听到的单词量,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要多3000万个!这会影响到孩子早期的阅读能力,甚至学校后的学业表现,社交,之后的收入差异。

那么,如何扩大孩子的词汇量?

方向篇:

词汇与数学

在美国教育的研究发现,从4个月到30个月的孩子一天听到数学词汇数量的差异性是4个到250个,一周听到的差异从28个到1799个,一年就是1500个到100000个。

有着数学词汇差异的两个孩子在4岁时看到点卡的识别力明显不同,听到数学词汇多的孩子明显预估能力比听到数学少的能力强,更能精准的说说出卡片上的点数。数学理解基本能力就是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数学交流慢慢培养起来的。

词汇与空间感知

什么叫空间感知?简单了理解就是事物之间在空间上联系的体现。比如公交车站到家的距离的远近,拼图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拼到一起,在高楼里从一层到三十三层窗户看到的不同...这是孩子以后学习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重要感知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物体的大小,尺寸,形状各种词汇去让孩子认识到不同。

在空间感知的认知上,比较或对比法是容易被孩子理解的,长短,大小等等。这个词汇差异性也是很大的,一天之内孩子听到父母说的空间感知词汇是5个到525个,孩子自己能说出来词汇差异从4个到200个不等。欣喜的是你会发现,孩子听到的空间感知词汇越多,就越爱表达。

如果你坚持2年去说空间感知词汇,你会发现孩子在4岁半的时候空间理解能力发展的非常赞,可以想象物体在脑海中旋转的模样,可以记住模型的细节,可以进行空间的类比。

词汇与毅力

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忍不住欣喜的说:“宝宝你真聪明!"殊不知最好的方式培养孩子毅力的体现就是不要说这个词汇“聪明”,那夸什么?夸过程,夸努力。

研究也发现,那些3岁前常被夸过程,夸努力的孩子在7岁,8岁时更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并且很自信。

同样,在任务的选择上,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会选择更有挑战的项目。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

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所以,不要再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了,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去欣赏他努力的过程。

词汇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让我们解决问题更理性,更有创造力,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自我管理的词汇中,能不能让孩子遇到事情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行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爸爸妈妈跟孩子交流的语言以及说话的态度和方式。

词汇与同情心

我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的想法,并能引导他在社交过程中帮助弱小的意识,当你经常有意识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原因主动去帮助别人,你再去表扬他的慷慨,要不了几周,你会发现你家孩子真的变得很慷慨,乐于助人。

有一个研究是当孩子6岁或7岁的时候,研究要求孩子帮他收拾的时候,他们听到的都像是“谁能提供帮助?”大都不愿意停下手中的游戏去帮助。动词“帮助”和名词“帮助”在语境上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是哪一个能够起到作用呢?只有努力尝试过,感同身受过,帮助别人被肯定过,孩子才能愿意提供帮助,所以孩子先有动词的“帮助”,才会有名词的“帮助”。

三、当孩子阅读成为习惯后,训练他阅读的速度。

阅读之于心灵如同有氧锻炼之于身体。

阅读速度是可以训练的,训练是要讲究方法的,博赞在《博赞脑力训练手册之快速阅读》提到要学习的技能:

1. 让孩子了解自己,需要自我评估速度

用数字科学的记录每一天的进步比单纯用直觉感受靠谱的多,数字同样也会刺激孩子不断的想要精进。

计算公式:每分钟阅读速度=(页数*每页单词数)/耗时时间

2.进一步了解孩子可能出现的阅读障碍问题

孩子缺乏专注力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定要去观察的,是他的词汇量有困扰,还是不能理解概念,还是孩子分心到其他事情上去了,亦或是孩子不感兴趣。

了解到原因后,让孩子知道关注和规划是成功的关键,经常去思考:“我待在哪里,我在做什么,现在几点了,我是否能完成日程安排,如果是这样,相差有多远。”以终为始的习惯会让孩子的专注力慢慢加强。

3.训练,观察孩子喜欢训练的方式,反复加强

(1).让孩子学会用笔的移动来引导视觉移动的速度

研究发现,手指移动的速度会影响阅读的速度。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可以让孩子用铅笔或钢笔这样细小的视觉导引设备比手指更有效。

(2).使用脑眼观看,不要逐行阅读

带孩子做个试验:先按照下图,在距离鼻尖10cm左右的位置,将食指之间对在一起,眼睛一直盯着某一点,手指缓慢沿着水平或竖直的方向分开,直到视线里看不到手指。

孩子会发现你能看到的范围非常大,尽管只盯着某一点。这些外围视觉潜力就是脑眼。这说明在阅读一本书时,孩子能看到的范围有很大,可以使用整个大脑用来阅读或观察。

具体的做法是让孩子把书拿远一点来扩大他的外围视觉,当中央焦点逐行吸收细节信息时,孩子的外围视觉将回顾已经阅读过的内容,这个练习也会减轻眼睛的负担,不会让眼睛过度劳累。

(3 ). 让孩子练习“后掠”阅读技能。

由传统的“逐行阅读”升级为高效率的两行阅读、多行阅读,甚至反方向多行阅读。

双线后掠:让孩子一次读两行,输入量增大了一倍;

可变后掠:允许孩子摄入一次能全部处理的行数,信息输入量能大几倍就几倍哦;

反向后掠: 倒着阅读,这个方法对理解力要求比较高,可能对孩子有困难,建议后期再尝试。

研究表明,快速阅读比慢速阅读更利于理解。孩子的大脑并不是被设计成在慢的节奏下吸收信息的。如果孩子能快速略读,这些词语也会迅速被孩子理解。而缓慢仔细的阅读会怂恿孩子的大脑越来越不专注,阅读更慢。

1个月读1本书的孩子,和1个月读100的孩子的差距不是特别明显,但1年读12本书和1年读1200本书的孩子的差距就难以想象了。没有数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微信公众号:Cissy育儿思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