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贵《信河街》教你温州人的生意是怎么做成功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哲贵是温州人,信河街是温州市区的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

哲贵的《信河街》是一篇短的出奇的小说;可是短虽然是短了点,却越品越有味道。

——什么味道?

商人的味道?商品的味道?商业的味道?还是商道的味道?

更多的可能还不是教你如何把生意做成功,而是把人做成功;不仅仅是穷嘚瑟之后要活出个啥人样儿来的咋咋呼呼,而是要活出一份恬淡、真诚、耐品、耐咀嚼。

赚到大钱了,然后呢?更要讲信用! 信用是商道之本啊!

要不然,只是赚了几个钱而已,怎么配住在信河街呢?

故事一开篇,其实很平淡:背景是08年金融危机前后几年,黄中梁大学毕业后,接受了父亲——一个小眼镜厂老板——的安排,到自家厂里上班,然后家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起伏故事,都是家里几个人的故事。

更平淡的,还是,语言。

原本想象中的小说的语言,不求辞藻华丽吧,最起码要有点文采才行,这才符合读者最低限度的预期吧?可是,不!

故事的语言,真的就是平平淡淡的白话文,甚至也谈不上特别的凝练、简洁,有多少特别的内涵,真的没有,几乎没有。

就是普普通通的讲故事,平平淡淡的叙述,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的渲染、烘托,因为重点不在这里。作者不是要通过折腾、得瑟、卖弄,写出几个金句,塑造几个不同凡响的大人物出来。

不是,这不是哲贵《信河街》要表达的。

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淡淡的、富有哲理意味的那种东西——也许作者压根儿也不想表达我说的这些,就是在讲故事。至于啥道理之类的东西,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作者才懒得管呢。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拿孙红雷、江疏影等大明星主演的电视剧《好先生》做个对比,特别是电视剧开篇的那些个镜头之间的快速切换、大开大合,这样的快节奏,正好符合电视剧必须在开篇的几分钟内抓住观众的要求,否则节奏太慢,保不准观众就换台了、不看了。

也许这样的对比,不是很恰当;但是哲贵《信河街》的节奏是舒缓的,是缓缓地叙述,即使是中间最重要的情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主人翁王文龙生意失败,破产了、逃亡了、上了通缉黑名单了,作者也没有刻意地煽情。

没必要,这些大风大浪,在电影电视剧里,可以配合着声光画面,让观众的心一而再、再而三的缩紧、缩紧、再缩紧。

可是在哲贵《信河街》里,即使是上述情节,作者的叙述也是要紧不慢的,没必要紧张,没必要渲染紧张,没必要把读者的心吊得紧张兮兮的,完全没必要。

作者可以在最紧张的情节中,闲庭信步,娓娓道来。

因为重要的不是狂风暴雨,而是正在经受狂风暴雨打击的人,这些人,当然最突出的是商人王文龙——温商王文龙!

王文龙是信河街走出去的温商,像他这样的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温商,据不完全统计,少说也有几十上百万人,他是信河街走出去、到了西班牙,做眼镜生意的温商——这样的温商,在温州说典型也很典型,很多都是这样,从温州走向了全世界;可是要说特别典型也不一定,因为太多了,都快到烂大街的程度,一抓一大把。

就是这样的一个走出去了的温商,人在国外,可是生意还在国内,做外贸嘛。一个在外温商,手里牵着温州本地的很多个企业,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不,故事就是在这样受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大背景下突然起伏起来了:原本在西班牙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王文龙,突然被西班牙合伙人给坑了骗了,生意破产,受到警察通缉,不得已躲到了同在西班牙的温商老乡家的地下室里,过着提心吊胆、暗无天日的生活,一连70多天,这中间实在忍受不了时,甚至有为了去外面晒一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而出去自首的冲动!

那又是什么阻止了他自首的冲动呢?—— 是他还欠着国内温州老乡500多万元货款的债务!

债务没有还清,他觉得自己还不能安心在西班牙坐牢;所以他千方百计地偷渡回来,回到信河街,将之前买的别墅低价卖出去——按照行情可以卖到750万元而他只要700万元,然后迅速还清了500万元的债务。

再然后就埋首低调的过日子,当然像他这样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温商,不管他自己再怎么低调,他的商业价值在他的那些同行温商眼中,还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他吃尽苦头、偷渡回国,只是为了偿还债务这样讲信用、守承诺的品行——这是王文龙这一温商身上最值钱的地方!

所以他顿时成了信河街温商眼中的香饽饽——大家争相来聘请他做自己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他也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不催着他还清500万元债务的那一家温商,然后生意就这样慢慢地做着;然后几年之后,忽然有一天消息传来,西班牙那位坑骗了王文龙的合伙人被抓了,真相大白,王文龙清白了,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虽然并没有多少钱被西班牙警方追讨回来,可是毕竟王文龙自由了,再也不用不明不白地过日子了,可以来去自由。

而一旦获得自由,像王文龙这样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的温商,商誉自然而然的飙升,那么再投资、再做生意,东山再起的日子也就指日可待了。

而目睹这一切的大学毕业生黄中梁,应该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吧,故事也就到黄中梁离开父亲的企业,自己投资办厂,各路大神都来出资襄助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

作者哲贵,一句多余的废话,一点煽情的语言,都不要,统统不要,该结束的地方自自然然的就结束了。

一代温商,经历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风大浪的故事,就此结束,而沉浮其中的几位温商的形象,却像刀刻一般的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面,久久不能离去。

叙述手法是简单的,故事语言是平淡的,但是从中传递出的哲理,或者说是商道,却是颠扑不破的, 信用是一切商道的根本!

一代一代的温商,就是靠着这一条,才从东海之滨,成功地走向全国全世界的。

更多的煽情的总结,就不必了,否则太对不起哲贵《信河街》的风格。

就此打住,OVER!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