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宁割席想到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管宁,字幼安(跟辛弃疾一样),北海朱虚(今山东安丘、临朐东南)人。是战国时候齐国国相管仲的后代。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人。

【翻译】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种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不在意,挥舞锄头,把它当成跟瓦砾石头没什么区别,华歆则把金子捡起来仍掉了。两人又曾经坐在一个席子上读书,有一个做官的坐车从门前经过,管宁跟之前一样读书,华歆则把书扔下来出去看。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开来坐,说:“你不是我朋友。”

管宁、华歆和邴原当时是同学,关系非常好,当时人们称他们三个是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按照记载,管宁的品行在三人当中应该是最高的。管宁生性淡薄,没有想过要去做官,也不想巴结什么达官贵人,见到金字跟没见到一样,内心毫无波动,但是邴原和华歆就很想出去做官。华歆在《三国演义》里是曹魏的重要谋臣。他后来作司徒的时候,还上书说应该把这个职位让给管宁,管宁很轻蔑地笑笑,说“华歆本来就是想做老吏”。

这个故事里面华歆既想要做官,又想要做出一副淡泊名利、清高的样子,一边想要得到实际的利益,一边又想要在士族圈子里得到好名声,这样就很虚伪了。其实从古至今很多读书人都有这种分裂的现象。唐朝的终南捷径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明想要做官,却跑去终南山隐居,仿佛隐居就是高士,当了高士自然有名声,有名声朝廷就会征召,就可以去做官了。北齐的孔稚珪非常痛恨类似的现象,就写了一篇《北山移文》来怼假隐士周颙。另外大家非常熟悉的大帅哥潘安,真人是潘安仁,也就是潘岳,他也是一个心口不一的人。金代的元好问曾经有《论诗三十首》,其中第六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负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潘岳自己写过一首《闲居赋》,说自己想要归隐田园什么的,但是转眼达官贵人的车从家门口进过,扬起了灰尘,他就在灰尘堆里向车子行李作揖。也是达官贵人的车经过,管宁、华歆和潘岳三人的态度分别是这样的,可见孰优孰劣。

这就涉及一个文学命题“文如其人”,这是我们常常会说的一句评价,最不济,也有“诗似东坡,人似东坡肉”(这是句前人跟袁思亮开玩笑的话)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准确的吗?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花了整整一个章节的内容讲这个问题。“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他说中国古代很多情况下都是“心声失真”的。“心画心声”本为成事之说,实鲜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清,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人之言行不符,未必即为“心声失真”。常有言出于至诚,而行牵于流俗。蓬遂风转,沙与泥黑,执笔尚有夜气,临事遂失初心。……安知此必真而彼必伪乎?……见于文者,往往为与我周旋之我;见于行事者,往往为随众俯仰之我。皆真我也。身心言动,可为平行各面,如明珠舍利,随转异色,无所谓此真彼伪;亦可为表里两层,如胡桃泥笋,去壳乃能得肉。”也就是说,一个人是非常复杂的,他的本心未必不想坚持自我的初心,但是世事中纵有不得已之处,大部分人也是被时代裹挟向前的。言论的内容是可以作假的,但是格调是比较难的,文如其人,是指格调,而不是所说的内容。言行不一致也是经常有的事情,很多人言论说得至诚,但是行为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想要保持自己的初心,但是事情一到眼前,又将自己想初心丢在脑后。人是复杂的,有很多个面,同样也是多层的,简单地说文如其人,或者说言行不一都是有失偏颇的。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四首诗也正好是评价华歆扔金字的事情的:“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不过从台阁体诗歌和山林体诗歌的角度写的,录在这里以作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