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春的相关评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高庆春在当代书坛的立身之本刘洪彪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知道高庆春,那时他20多岁,在全国性书法展赛中频频亮相,年纪轻轻却主攻篆书篆刻,刀笔间才华横溢又透着一股稳重和劲道。
新世纪伊始,获知高庆春从黑龙江团省委转入省书协工作,很快担任了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年仅36岁。一般说来,这个年龄在书法家里还算是新秀,可他竟充当了一个省书法队伍的领军人物,颇有书坛少帅的意思。对出道甚早的高庆春,我曾有过好奇,便多了些关注和揣摩。于是发现,他在40岁之前,绝对算得上是全国性书法展览的常客,堪称获奖专业户。
直到2004年,“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在郑州评审,因为同任评委,我才第一次与高庆春相识。这个小我12岁却比我书法成就更高的年轻人,看上去削瘦轻盈,少言寡语,但他缓行轻步着坚定,慢语低声着自信,有一种早于年岁的成熟。
后来就接触的多了。2006年,高庆春来到京城,受聘为《中国书法通讯报》执行主编,同年,我们分别担任中国书协草书和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年后,他被调入中国文联机关工作。同在京城,同在书坛,我们隔三差五地打照面。
坦率地说,我对篆书和篆刻没有专攻细究过,因而不具备对高庆春篆书篆刻艺术进行学术评析的资格。我只能从高庆春年少成名、年轻领军这个特殊现象,试析一下合理的成因。
时下,书法的繁荣、书坛的热闹、书家的活跃,无疑是空前的。仅2013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就多达30次。以每个展览300人入展、30人获奖计,则一年就有约九千人次入展、九百人次获奖。这是一支庞大的书法生力军,是一支优秀的后备队伍。我参与了诸多展览的评审工作,切实感受到了当代书坛真正进入了取法高古、师出百家、创作多元的可喜局面。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事实:作品出处不明显,淘汰;临古三五分像,入展;临古七八分像,获奖。模仿力强,临写的像,入展获奖的把握性就大。评委们并非有意为之,都懂得食古不化的害处和个性风格的重要。可是,果真有人恃才率性、胆大敢为,摆脱师法对象,写出新异笔墨,也许会令某些评委眼前一亮、心头一振而激赏力推,但终难获得众评委一致认可而得不到高票通过。于是,在顺利入展、尽快获奖、早日入会的企盼心态支配下,在成名成家、善笔得富的期冀欲望中,许许多多青年学书者选择了保险的方法和顺捷的路径。他们抑制住创造的冲动,按捺着想象的翅膀,跟着古人亦步亦趋,将临摹与创作划等号,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我们一方面感叹着时下学书者方法对、路子正、起点高、成效快,一方面又很难记得住那些屡次获奖者的名字及其他们的书法形象。
高庆春则不然。他取法乎上,从根上学,直入最古老的篆书。先写小篆以锻炼腕力,规范笔性,锤炼线条。继而上溯大篆,摹《墙盘》《毛公鼎》以求浑穆沉实,拟《散氏盘》以求雄浑开张。又对楚简、帛书、战国文字集中研究,尤对包山楚简、郭店楚简、子弹库帛书情有独钟。如此上下求索、左右逢源,理智而勇敢地进行融汇、整合、变通、嫁接的实验,将简帛书的稚朴浪漫掺入浑厚凝重的金文之中,把刀与石的硬碰硬转化为笔与纸的软对软。他的一系列思路清晰的探索,既避免了死临金文的板滞迟涩,又削弱了直拟简帛书的尖薄滑飘,化育出极强辨识度的自家面目。高庆春的篆刻远追先秦古玺,博涉汉印、陶印、封泥、砖瓦文字,近仪吴昌硕、齐白石、易大厂、来楚生诸家。既重视篆书的书写性,又强调篆刻的表现性,将自己带有简帛书意趣的大篆书法入印,创制出颇具符号性的独有印风。
极强辨识度,颇具符号性,这就是高庆春深入古典、着力创造的成就,是他师古不泥古、学人勿同人的功果。在高峰林立、名家辈出的中国书法史上,在万众染翰、千帆竞渡的当代书坛,执笔作书、握刀治印要出新立派,谈何容易!高庆春已然成为当下篆书、篆刻专业的风向标人物之一,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篆书、篆刻的创作风尚,真是难能可贵!
当然,以书法家论,高庆春还相当年轻,稳健而睿智的他,深知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无止境。创造,使得他进入书法艺术的新境,创造,还将让他跃上书法艺术的高境。这是创造的意义,也是高庆春在当代书坛的立身之本。
2014年6月5日子时于京北逆坂斋
(作者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黄秋实
2002年,高庆春在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年仅36岁;2003年高庆春被批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理事。
高庆春以一位书法创作实力派人物走上书坛国展,成为我省书法事业的领军人物和影响较大的书法篆刻家,不是偶然的。
20年前,不到20岁的高庆春在那场全国性书法热的洪流中,开始了他艺术人生的苦旅。他从拜师术学到访友问道,从书信往来到向名家求教,一边临贴,一边创作实践,整整在砚边磨爬滚打了近20个年头,终于以他的勤奋和执着,敲开了一个又一个奖赛的大门。其书法、篆刻作品先后荣获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展、中青展两项全国性大展7次,荣获楹联展、篆刻展等全国性单项大展30余次。作品被国外友人和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在一段时间里,几乎省内外、国内外多种书法展赛都能看到高庆春的名字。有人戏称是黑龙江书法的获奖“专业户”。
高庆春硬是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并赢得了书坛内外的一片赞誉。他除兼任中国书协四、五两届理事、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外,还担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常委、省文联委员,又兼任国家级书法评委和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等职。这些荣誉标志着高庆春在书法界的艺术地位、影响、社会的关注和认可程度。
如国说把高庆春的书法艺术人生分为前期自觉进入时段和后期本职工作时段的话,那么2001年就是这两个时段的分界点,也是高庆春书法艺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2001年以前无论高庆春在书法上做出多么大的努力,也都是从爱好和志趣出发所进行的业余活动,其主业并不是书法。然而当这一年,高庆春正式调转到省书法家协会以后,书法艺术对高庆春来说从业余变为主业。这一转变不但为高庆春个人书艺的悟道提速创造了机会,同时对全省的书法事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推进。
应该说龙江的书法事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在沉寂了十几年后,自九十年代开始缓慢上升,但始终与全国几个书法大省存在很大差距。省第三次书代会以后,高庆春开始主持省书协的日常工作,他以敏锐的视角,立即把目标锁定在全国高水平,结合省委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需要,提出了建设黑龙江省书法大省的战略思路,并得到了省文联党组和省书协主席团的认同与支持,从抓创作、抓精品、抓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了黑龙江省书法工作的五大突破,即实现黑龙江省历史上没有举办全国书法展零的突破,拿到了全国第六届刻字展的承办权;在扩大黑龙江书法名家宣传上突破,开展纪念游寿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活动;在营造书法人才脱颖而出的奖励机制上突破,两年来全省表彰了在全国大展中获奖作者40余人,奖金额达6万元;在打造工作品牌上突破,创全国第五届篆刻展、全国第五届刻字展分别排名2、3位的好成绩;在组织书法精品生产上突破,在连续举办两次精品展的基础上,2004年全国首届青年展黑龙江入选排名第五位,获奖第三位,已居全国前列。
高庆春在省书协的领导岗位上,只有短短的四年,却能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绩,无疑与其本身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实践证明,作为书坛的领军人物,必须本身是业务尖子,同时又有良好的品性修养,二者缺一不可。
高庆春在的书法、篆刻之所以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我认为至少有两点不能忽视:一是定位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借用小篆的笔法定位于商周金文上,从结体和用笔上切入,作品显现出严谨凝练的气象。”二是个性化。高庆春以篆书和篆刻见长,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积累,高庆春的书法已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篆书以大篆为基础,金文为里,简帛为表,形成古雅、俊利朗动的风格;草书已章草为本,今草为面,章草为里,形成古拙朴茂、气息高古的风格;篆刻取法古玺,融入个人创意,含蓄蕴籍,自然生动。全国书法界权威人士,如现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和一些书界前辈泰斗,对他的艺术创作都有较高评价。认为“高庆春的书法和篆刻两方面都有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语言”、“高庆春的大篆既古典又新颖”、“篆书、草书都有着自己美学形象和价值”等等。
对于高庆春的书品,现今见著于报刊上的可谓俯首可拾,但对于他的人品却鲜为人知。高庆春是一位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并稍显木纳,对陌生人或有冷漠之感,但如果你真正走进高庆春的内心世界,就会感知他是一位中肯而又成熟、很有良知的艺术家,不乏感恩之情,又存怜爱之心。作为年轻人他首先是一位尊老念旧的人。在他主持工作期间,已经成功的为黑龙江十位75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举办了十老书法展,并用个人朋友关系为十老无偿的印制出版书法集。据我所知高庆春正和两、三位书友为其启蒙老师个人出资出版作品集。高庆春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和热心人,凡中国书协和省市组织的社会捐赠活动,他都是一项不拉,不吝赐出,慷慨奉献墨宝。他前不久主动参与贫困学生上大学“圆梦计划”,和泰来县一位应届贫困高考文科高分生结队,个人捐资上学。
今天,当我们看到高庆春主政这几年来,黑龙江书坛顺水顺风的形势,我们便备感做为书法艺术的带头人,非才兼备者不能负重矣。
2006年7月29日
(作者系黑龙江省文联原副主席、省书协顾问)
吴振锋
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认识模式。其独在性正是因为艺术作品自有其本体论的意义。事实上艺术家用作品向社会发言,以寻求社会的理解与认同。但因了艺术内涵意蕴的丰富与人性的复杂,理解艺术并非一件易事,而理解一个有“想法”的艺术家也就“贵其所难”了。本文之所以言称“理解之理解”,正是因为“理解”的难度使然。以高庆春书法为例,谈谈我的理解,其意义大概并不止于认识一个书法家高庆春。
近三十年来,中国书法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广泛的普及与发展,这是无疑的。书法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也是无疑的。仅就此前的百年里发生的一系列文化事件如甲骨文的发现、简帛书的出土、毛笔退出日常生活、汉字简化、白话文运动、废除科举制度、敦煌文书的发现、汉字输入电脑、文字竖写改为横排、诗歌大国诗的没落等等,都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发展,其更深远的意义可能我们还来不及玩味、消化和充量理解。这是我们当代书家面临的问题情景。然而在巨大的历史变革面前,一个书家如何“立定脚根”,解决自己“安身立命”的问题,这正是一位真正艺术家必须用行动来回答的。笔者曾用“心灵的自由”来概括这一时代艺术家的“共相”,用“心灵的选择”来概括这一时代艺术家的“个相”。事实上,艺术中“这一个”的确立都与此相关。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书法家中,具有此种“文化自觉”的人,无疑都成为了这一时代的“弄潮者”。高庆春即是一例。
首先,高庆春是有智慧的。高庆春的智慧表现在他对艺术语言的选择的上。据我所知,早先庆春是从篆刻开始切入书法的。他与我的朋友魏杰曾有过较长时间对篆刻的切磋交往。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之后,他又把视野扩展到在整个书法史中的寻找和发掘上,最终使他“立定脚跟”的是两个矿点,一是楚帛书,一是章草。楚帛书的最初发现是上世纪40年代的事,从长沙楚帛书出土十年后的1952年起,长沙市郊区连续发现了三批战国楚简,这是自晋太康二年(281年)汲冢发现竹书以来的重要发现,备受考古界重视。此后的五十多年里,湖南、河北、河南等地先后有20多批竹简问世。这些埋藏地下二千多年的文物为当代书法家提供了赖以生长出自己书法个性的丰富资源。高庆春智慧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一经他发现这是一个不同于书法文化巨大惯性中的“另类”价值时,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对此“矿点”的选矿、筛选、打磨、精炼之中。其实,他对“章草”书选择,也是同一思路。这是一个站在历史视角思考和选择艺术的当代书家的“果敢”。正如庆春所说:“这种半生不熟的字体很能引发创作的欲望,但需要疏理提炼、借鉴和充实。”说其“果敢”,是因为这种选择是需要勇气的。面对这种“半生”资源的选择利用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艺术上的冒险。就文化惯性而言,相比起来,中国书法史上卷帙浩繁的艺术经典,积淀了成熟的笔法、字法、章法、理法与心法的体系,假如依循“按图索骥”的套路,未免不是“终南捷径”,相对也更为“安全”。在当代,更是如此。而在一个尚未被全然认知的领域里开拓,其暗潜的难度与风险,也是必然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庆春的行走是具有历险的刺激性的,在获取“占领”的欣遇的同时,便是要面对自己“足力”和“心力”的证验。因此,我愿意表达自己的敬意,对他以及与他一道同行的书道同仁。
其次,高庆春是有本领的。说他有本领,表现在他把握和开掘传统资源上。由于简帛书这种金文时代的“手写体”在表达书法意象时具有书写性,高庆春便义无反顾地用功于此。他借楚简之形貌而取金文之神韵,以大篆的“笔法”佐以篆刻“刀意”,从而形成了刚狠野辣、豪迈沉雄的自家面目。近作集中“雪骨冰魂”、“毛公鼎”集句等都堪称佳什。而篆书联、集句等,则率性、烂漫、迭宕,真气弥漫。从这种刚烈的“英雄气质”,足以窥见一个外表清癯的高庆春有着怎样热烈奔放的内心。高庆春的章草,用笔稳健,风格厚朴,方圆燥润之间的节奏感,颇见功力。尤以其中刀笔意趣更生溢出几多姿媚。记得曾熙评沈曾植章草时说,“古与生合,妙绝时流”,章士钊更以“奇峭博丽”四字见评。庆春有寐叟的影子,只在“古与生合”“奇峭博丽”气象上略输一筹。庆春君尚可一思。
再次,高庆春的启示。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与艺术是互为本体的。处在当下,我们都是历史的“在场者”。在文化资源的享有上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如果有了一种“文化自觉”,“占领”了某些地域,继而辛勤地耕耘、播种,那么,只要阳光水分合适,等待的只是金色的秋天。高庆春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园”,这是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已经在筑建自己的高度了,我对他能有如此的“预设”感到由衷地赞佩。事实上,新时期以来,李刚田等人都已在楚帛书上斩获颇丰,而高庆春的卓自成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不管是李刚田,还是高庆春,当然还有一批当代书法家,他们都是在吸取了上世纪新出土的文字资源而成就自己的。他们的艺术是从民族文化中“化生”的,是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所以,我觉着,高庆春给人的启示主要在于多元文化中的我们如何追问艺术创造的本真,从而有效地生长出“自己”来。这需要智慧,需要手段,更需要韧力和耐心,一句话,需要“定力”。在物欲横流笔墨泛滥的当下,尤见“定力”的价值。这便是我对高庆春的理解的理解。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
“三名工程”高庆春篆书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叶鹏飞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读了高庆春所书陶渊明《饮酒》诗篆书条幅,即有此感觉,他做到了“古化为我”这一境界。
晋人陶渊明的《饮酒》诗有二十首,是陶诗中最显赫的篇章,为作者53岁时作。因诗人已预感到变乱将至,心情沉重,即借饮酒为题寄托感慨,怨讽时事,语含愤激。高庆春所书为此诗的第五首,全诗妙在有意无意,玄而不玄,点到为止,发人深省。由于此诗脍炙人口,大多数人会背诵,即使用篆书书写,也无碍赏读。
读高庆春的这件篆书作品,首先觉得他对楚文字已谙熟于心。楚简形体复杂,研究其文字也是新兴的学科,而作为书家进行创作的书体。要用楚篆创作,就必须识读掌握其字形,可见高庆春已在这方面下了苦功。从他的这件条幅中看到,他利用楚篆之形,吸收《散氏盘》和吴昌硕篆书的结体,形成“老妇挚幼”式的造型变化,使字形的结构参差错落,协调而又有对比。看到他所作字形的长短随文字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读之觉仪态万方。看到他作书加重了线条,缩小结构间的空白,使字形更显出张力,以此凸显出浑厚朴茂的气象,这成为高庆春书法的一大特色。再从笔法上看,他丰富了楚篆的笔法。由于篆书的笔画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是一种等线条的运动痕迹,是一种严控的运动方式。更由于楚简文字所以小字传世,要进行大幅作品创作,不是简单地将小字放大,而必须丰富笔法、丰富线条,增加艺术表现力。故而高庆春不以点画、线条的平庸搭配为满足。他加重了笔画,利用枯、湿、浓、淡使笔法变化而丰富,“化古为我”,别开新面,形成了他开张奇逸、洒脱浑厚的篆书风貌,他也成为当代书家中以楚篆创作的代表书家。
作为书法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之路,可不论对谁来说,在于目标的明确与执固。高庆春的作品所形成的艺术感染力,也正是他“入我神者,古化为我”的结果,形成了他的篆书同古人、同时人都有一种不即不离,或若即若离的形态。既有古雅意蕴、又有新颖的意蕴,这正是高庆春书法的深境所在,价值所在。
(作者系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