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节度使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天宝三年(744年),安禄山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平卢军使等。 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进宫朝拜唐玄宗,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就授给了他。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范阳、河东、平卢为根据地,从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 让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经略河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五,子安庆绪斩杀安禄山,自己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投降唐朝。朝廷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乾元二年正月(公元759年),史思明僭称大圣周王。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子史朝义与部将谋杀。李宝臣以恒赵深定易五州之地归附朝廷。 广德元年(763年),田承嗣以史朝义亲眷降。 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李怀仙以范阳降。 史朝义在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形势下,被迫自杀。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结束后,范阳节度使改为幽州节度使,因领卢龙军,又称卢龙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朝廷无力追究安史叛将。为了笼络河北安史旧部, 任命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在今河北北部)。 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在今河北中部)。 史称“河朔三镇”。薛嵩为昭义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广德元年(763年),李怀仙投降朝廷,并派遣兵马使李抱忠率领三千士兵镇守范阳。史朝义来到范阳,李抱忠关闭城门,不让史朝义进城。这时唐军即将追到,史朝义走投无路,便在树林中上吊自杀,李怀仙割取他的头颅,由骆奉先献给朝廷。安史之乱遂平。 广德元年(763年)闰正月十九日,唐代宗任命李怀仙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后升任检校兵部尚书,封爵武威郡王。
广德二年(763年),仆固怀恩反叛朝廷之后,边域各处战争不止。当时朝廷正招抚四方之师,所以李怀仙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张忠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昭义节度使薛嵩等人得以招回亡散兵卒,各自拥有数万精兵,修缮城邑,训练军队,自己设置文武官将,地方贡赋据为私有,朝廷无法控制。
大历三年(768年)六月二十日,李怀仙的部下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朱泚、朱泚之弟朱滔打算杀害李怀仙,朱泚兄弟杀死门卫进屋,但朱希彩还没来。到天快亮时,朱泚害怕起来,打算逃跑,朱滔说:“计划如果不能成功,只有一死。逃又能逃到哪里去?”不一会儿,朱希彩来到,于是共同杀害李怀仙及其全家。 朱希彩自称节度留后。 杀害李怀仙后,朱希彩自称节度留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是李怀仙的旧交,痛惜李怀仙无辜被灭族,于是派遣将领征讨;被朱希彩打败。朝廷没办法,只好默认。任命河南道副元帅、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王缙为幽州节度使,任命朱希彩为御史中丞,幽州节度副使,权知军州事,。希彩听说王缙来了,挑选士卒,全身甲胄的迎接他。缙知道不可以制伏他,十天后就回去了。不久朝廷任命朱希彩为御史大夫,幽州节度留后。十二月,又任命朱希彩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大历五年(770)年,封为高密郡王。暴横自恣,对朝廷很无礼。大历七年(772年),孔目官李瑗因为私怨,伺机杀了他,士兵拥立兵马使朱泚为留后。
大历七年(772年),朱希彩被部下杀死。当时,朱泚驻扎在城北,其弟朱滔统帅牙兵,便暗中派人到将士中大肆张扬道:“节度使非城北朱副使担当不可。”将士们本来无所适从,听后便一同推举朱泚。朱泚于是自领留后,并遣使呈报朝廷。同年十月,朝廷任命朱泚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幽州卢龙节度使、幽州长史兼御史大夫,赐爵怀宁郡王。
大历九年(774年),朱泚升任检校户部尚书。当时,河朔三镇虽然归顺朝廷,却从不曾入朝觐见,朱泚率先上表,要求入朝。代宗大喜,命人修建住宅等待朱泚。 朱泚入朝后,朱滔统摄幽州军务,却着手削除朱泚的影响力。朱泚自知被兄弟出卖,失掉兵权,于是自请留在京师。代宗遂任命朱滔为卢龙节度留后、兼御史大夫,命朱泚统辖汴宋、淄青的边防军队。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任命康日知为深赵二州团练使,命朱滔返回幽州。朱滔没有得到深州,心中不平,又索取恒定七州的赋税以供军饷,仍没得到允许,更是怨恨。当时,田悦被马燧围困,形势窘迫,便使人离间朱滔与王武俊一同反叛。
建中三年(782年)十月,朱滔在魏州西郊祭天,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滔改幽州为范阳府。唐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兼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征讨李纳等,他反与李纳通谋,并与叛乱的河北藩镇朱滔、田悦等勾结,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公元784年攻入汴州,旋称楚帝。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兵变,朱泚被拥立为帝。
兴元元年(784年)六月,李晟收复长安,朱泚、姚令言先后被杀。朱滔在幽州遭到王武俊攻击,几乎溃不成军,只好向朝廷上表待罪。九月,唐德宗下诏宽赦朱滔罪行。 贞元元年(785年)六月,朱滔去世,三军推举刘怦暂时主持事务。同年七月,朝廷授任刘怦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任御史大夫、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九月,刘怦去世,时年五十九岁。其子刘济继任幽州节度使。
贞元年间,因泾原之变,唐朝优容藩镇,各地节度使大都骄横不法,只有刘济对朝廷最为恭顺,进贡不断,因此唐德宗很信任他,屡次加官,升迁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顺宗继位后,再迁检校司徒,唐宪宗时,再进位侍中。刘济镇守卢龙二十余年,深得军心。
刘济有病后,其子刘总企图篡位,于是派人假装是朝廷使者,在街上大喊:“朝廷以相公逗留无功,已除副大使为节度使矣。”次日,又派人叫喊:“副大使旌节已至太原。”几天后,又派人叫喊说:“旌节已过代州。”卢龙举军惊骇,病中的刘济愤怒不知所为,于是诛杀主兵大将数十人,又命刘绲立刻返回行营。气愤至极的刘济自早至晚拒绝饮食,后因口渴索饮,刘总暗中投毒以进,刘济死,刘绲行至涿州,被刘总假以父命杖杀之,刘总于是自领军务。刘总弑父杀兄后,每每见到父兄的鬼魂,十分的惨不忍睹,于是在官署后安置了数百名僧人,让他们一天到晚向鬼魂谢罪。晚年更加的恐惧害怕,请求落发为僧,希望来避祸,于是让判官张皋为留后。元和十四年(819年)自请入朝。
卢龙节度使刘总的臣服,标志着元和中兴达到了顶峰。两年后,朝廷任命文官张弘靖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年)卢龙节度使刘总自请入朝,请张弘靖代替自己,于是朝廷任命他为检校司空平章事,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张弘靖到幽州时,幽州无论老幼男女,都夹道出来观看他。河朔藩镇的节度使不论寒暑,大多都与士卒同甘共苦,没有打伞坐车的差别。张弘靖久富贵,不知风土人情,来的时候在三军之中坐轿,幽州百姓非常惊讶。
张弘靖认为安史之乱,出自幽州,想要废除旧俗,于是发掘安禄山的墓,毁坏他的棺柩,幽州百姓十分失望。 张弘靖属吏中的韦雍、张宗厚数人,还经常嗜酒,常常在晚上喝醉了回府,烛火布满街道,大声喧哗,都是幽州百姓所不能接受的事。且韦雍等人经常侮辱和责骂士卒,多次称呼他们为反虏。还对军士说:如今天下无事,你们就算能挽两石弓,还不如识一个字的。军中士卒非常愤恨他们。
刘总入朝时,拿钱一百万贯赐军士,张弘靖截留下了二十万贯作为府中的零用钱。幽州士卒更加愤怒,相约反叛,把张弘靖囚于蓟门馆,把韦雍、张宗厚等人都杀了。第二天,军士后悔,都来看他,请张弘靖做大帅,说我们愿意悔改,尽心侍奉。请求了三次,张弘靖都没有回答。军人于是互相说道:相公不说话,一定是不想赦免我们了,军中岂可一日无帅!于是拥立朱克融统管军务。 卢龙节度使又被武将把持割据。直到唐朝灭亡。
《旧唐书,张弘靖传》:刘总归朝,以钱一百万贯赐军士,弘靖留二十万贯充军府杂用。蓟人不胜其愤,遂相率以叛,囚弘靖于蓟门馆,执韦雍、张宗厚辈数人,皆杀之。续有张彻者,自远使回,军人以其无过,不欲加害,将引置馆中。彻不知其心,遂索弘靖所在,大骂军人,亦为乱兵所杀。明日,吏卒稍稍自悔,悉诣馆,请弘靖为帅,愿改心事之。凡三请,弘靖卒不对。军人乃相谓曰:“相公无言,是不赦吾曹必矣,军中岂可一日无帅!”遂取朱洄为兵马留后。朝廷既除洄子克融为幽州节度使,乃贬弘靖为抚州刺史。 消息传出,唐朝贬张弘靖为吉州刺史,调昭义军节度使刘悟为卢龙节度使,但刘悟畏惧朱克融兵强马壮,不愿赴任,于是回任昭义军节度使,朝廷只好加授朱克融为检校左散骑常侍,授以符节。
826年5月,幽州军乱,将士杀朱克融及其子朱延龄,另立其子朱延嗣为卢龙节度使,但朱延嗣为人凶暴,不恤将士,很快就为都知兵马使李载义所杀。
李载义上表朝廷奏明朱延嗣的罪状。唐敬宗于是任命李载义为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武威郡王,充幽州卢龙等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李载义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后。太和元年(827年),李载义以讨伐李同捷之功加封司空。太和四年(830年),契丹骑兵入寇,李载义将其打败,俘获其首领茹羯送往长安,以功加太保。
太和五年(831年)春,朝廷赐给李载义功德碑。李载义请使者参观球赛,不料后院兵马使杨志诚作乱,乘机驱逐了李载义。文宗本想出兵讨伐,但宰相牛僧孺指出朝廷已经无力进行讨伐。文宗于是允许杨志诚接管卢龙,但只任其为节度留后。
杨志诚后被授为检校工部尚书,不久又授检校吏部尚书,又封他为右仆射。杨志诚得任右仆射后,踌躇满志,秘密制作天子衮冕,骄侈淫暴,酿成众怒。太和八年(834年)冬,卢龙军乱,杨志诚和监军宦官李怀仵被逐,兵马使史元忠被推为留后。
史元忠将杨志诚的天子衮冕,全部交给朝廷,由朝廷处理这件事,朝廷任命史元忠为留后,并传旨再贬谪杨志诚,令他戍守岭南。后又任命史元忠为卢龙节度使。会昌元年(841)九月,卢龙军乱,陈行泰发动兵变,杀死节度使史元忠,但众心不服。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建议下没有批准他担任卢龙节度使,果然时隔仅一月,他即被牙将张绛诛杀。张绛杀陈行泰后,令三军上表,请授予符节。
张绛慑于雄武军使张仲武的威名,一度请其主持军务,但后来又改变主意,上书自请为节度使。张仲武大怒,起兵进攻幽州(北京)。为了名正言顺,张仲武特派长史吴仲舒到京师长安,请求率本部兵马征伐张绛。吴仲舒说服了宰相李德裕,经过权衡考虑,唐武宗任命张仲武为卢龙军兵马留后,允许他率军平乱。张仲武以精兵八百、土团五百袭击幽州,一举攻克,诛杀张绛,平定了暴乱。并于次年正月,正式就任卢龙节度使。
张仲武任卢龙节度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奖励耕织,发展经济,实行军垦,保护民生,并严格操练兵马,裁老减弱,奖优罚劣,使卢龙治下面貌焕然一变,军队士气骤涨,战斗力提高,成为唐末诸镇中的劲旅。会昌二年(842年),张仲武派大将石公绪兵进契丹、奚族两部,尽杀回纥监使八百余人,从而恢复了唐王朝对两个部落民族的管辖。大中三年(849年),张仲武病死于任上,军中拥立其子张直方继位。
张直方被拥立为卢龙留后,不久任副大使。因嗜酒凌虐士卒,军中大乱,后以打猎为名,逃回长安,军中乃拥立周綝为卢龙留后。大中四年,周綝死后,朝廷以张允伸为留后,累进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允伸得风疾,以其子张简会为留后。
不久,张允伸死去。张允伸所部的平州(在今河北秦皇岛)刺史张公素率平州军来参加葬礼。幽州的士兵都尊敬张公素,张简会担心自身的处境。就逃到长安。
张简会逃到长安后。唐懿宗就任张公素为留后,随后又任他为节度使。张公素任节度使后残暴而粗鲁,常以白眼示人,故被称作“白眼相公”。
乾符二年(875年),李茂勋计划反叛,袭杀深受信服的纳降军使陈贡言,夺其军权,进军幽州,自称是陈贡言的先锋部队。张公素迎战,兵败逃到长安。当李茂勋进入幽州,人们才知道这不是陈贡言,但李茂勋此时已有八千兵马,人们也只能支持李茂勋了。朝廷即降符节,诏拜节度使。不久,李茂勋以疾告老,授右仆射致仕,举荐其子李可举由节度副使、幽州左司马加右散骑常侍升为节度留后。 中和五年,李可举因义武节度使王处存暗通晋王李克用,十分担忧,便与成德节度使王镕结盟,准备夺取义武军。同年,李可举派遣大将李全忠率军6万,攻击义武军节度使属下的易州,裨将刘仁恭挖地道进入,攻克了易州,但是成德军队却被李克用击败,王处存乘势反攻,以精兵三千反攻易州,李全忠没有防备,丢失了易州。
战后,李全忠惧罪,集结残兵败将,反击幽州。李可举猝不及防,全族登楼自焚而死。李可举死,三军推全忠为留后,朝廷授以节钺任命李全忠为节度使。
全忠死后,子李匡威自袭父位,称留后。李匡威的弟弟李匡筹的妻子长的很漂亮,在李匡威出发营救成德王镕之前的家人会别时,李匡威酒后乱性,竟然将弟媳奸淫,从此李匡筹对其怀恨在心。
同年二月,李匡威从镇州率兵回幽州,到博野的时候,李匡筹已经占据幽州,自称卢龙留后,并派兵讨伐李匡威。李匡威大败而逃,其部众大部分逃回幽州,投靠了李匡筹,李匡威和其部分亲信留驻深州。李匡威兵力不济,进退维谷。就逃往镇州投靠了王镕。李匡威到镇州企图夺取镇州,被杀死。
乾宁元年(894年)二月,唐朝廷加封李匡筹为卢龙节度使。894年11月,李克用大举进攻李匡筹,李匡筹大败,逃往沧州。李匡筹逃往沧州后,义昌节度使卢彦威觊觎李匡筹的辎重、姬妾,于是就派兵攻打李匡筹,双方大战于景城,李匡筹兵败被杀,其部众被卢彦威兼并。 乾宁元年(894年),李克用攻陷幽州。乾宁二年(895年),李克用表刘仁恭为卢龙留后,不久,唐政府任命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乾宁五年(898年),刘仁恭败义昌节度使卢彦威,并吞其辖区,并以其子刘守文为义昌节度使,因此兴起兼并河朔的野心。乾宁六年(899年)南征时,被宣武节度使朱全忠、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联军打败,自是实力受创。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太祖朱温派宣武军将领李思安攻打刘仁恭,刘仁恭驻军大安,刘守光率兵入城击败李思安,自称卢龙节度使,派李小喜、元行钦率兵攻打大安山,把刘仁恭捉住后幽禁起来。
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建立大燕政权,史称桀燕。刘守光称帝后,改元应天,任用王瞳、齐涉为左右丞相。当时李存勖派太原少尹李承勋来祝贺刘守光册封为尚父,到燕时刘守光已经称帝。有司逼迫李承勋称臣,李承勋不肯,用列国交聘之礼入见,刘守光发怒将他杀死。
912年1月,晋王李存勖派遣大将周德威会合镇、定两州兵力攻打燕国,桀燕帝刘守光向后梁与契丹求救,两国痛恨其朝秦暮楚,未尽全力来救。
913年10月,幽州吃紧,桀燕帝刘守光请降,晋王李存勖前往幽州,桀燕帝刘守光又背约不降,晋王李存勖遂举兵攻之,12月,晋王李存勖攻破幽州,擒拿桀燕帝刘守光,桀燕国灭亡。914年,晋王李存勖将桀燕帝刘守光押到雁门祭奠李克用后处死。 后晋建立前夕,石敬瑭将卢龙节度全境和河东节度北部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五州割让给契丹国,这就是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