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推动市场化进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6-27
  市场是有经济主导的, 1、市场主体多元化已成定局,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结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市场初步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且买方市场格局呈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趋势。

  2、市场机制作用加大,政府控制范围缩小。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取代计划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始渗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政府计划管理的内容不断减少,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日渐扩大。

  3、市场规则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十四大后,中国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开始步入快车道,法制建设也从单纯的管理型向规范市场主体、要素及程序方向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

  在近二十年的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包括商品市场和各种要素市场在内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体系也已初具形态,各种市场内部的市场层次也在不断发展。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也在不断改善与加强。  4、企业市场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企业市场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进程。多数学者同意我国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结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27
不用原理,根源是发展和生存
第3个回答  2011-06-27
所谓市场化就是指中国经济转型当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经济转型当然包括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核心的部分就是市场化。市场化的内容大家都比较清楚,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描述这种转变可以有很多方式,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说,这种转变表现为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的转变。什么意思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这个角度上来看,它遵循的原则是等级规则,首先是构建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型的等级构架,界定每个人在这个等级构架里所处的位置,比如说是处长、所长等,这在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有条和块。界定每个人在这个金字塔型中的每个位置,然后再来界定与这个等级相对应的资源配置权利,你的位置越高你的资源配置权力越大。计划经济条件下也是有竞争的,主要表现为等级的竞争,你要拥有资源配置的权力必须要在这个等级中占有一个位置,位置越高等级越高。
怎样向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转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如果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现在我们叫做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背后实际上就是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按照这种自由的主流经济学看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它认为根本问题就是政治问题,政治上的权力多样化才能创造出经济利益多样化的一种前提条件,因此他们提出了所谓的激进式的改革方案,西方的经济学者提出了激进的改革方式,背后实际上就是华盛顿共识。

  按照这样的改革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他们认为苏联和东欧就是选择了激进式改革的道路。首先是在政治上民主化,通过一种外部力量把等级构架打破,搞多党制,原来的等级构架瓦解。然后经济上私有化,一夜之间将资源配置权力转向民间,手段就是私有化。当私有化把所有的企业推向市场之后,政治上搞“休克疗法”,控制物品放开价格,由于前面有一个私有化,企业的生产完全取决于市场,价格放开之后,企业该死该活完全取决于自己,成本高于价格就是死路一条,成本低于价格就可以活下去,通过强制的手段将低效率的企业淘汰出局。

  这样的激进式改革符合西方主流经济学逻辑,但是实际上未必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前苏联和东欧,当然怎样来评价也不是我要来讲的。我们可以找到案例,证明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有很多问题,当然也有很多好的,比如说波兰这样的国家他们认为也不错。但是这种改革的路径也是有很多问题的。

  中国没有按照这样的改革路径走,中国是走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和前面的激进式改革道路相比,有什么特点呢?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所谓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主要是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前苏联东欧是推倒重来,重新构造一个政治体系,以便使这个政治体系和多元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对应结构。中国在改革之初,省委书记还是省委书记,部长还是部长,不仅仅如此,而且借助原来的省委书记,借助原来的部长来推行改革,推行市场化进程。

  这种改革就是非常有特点的,不像是前苏联和东欧一样,有的西方学者批评中国说你们这样的改革,他们从一个既有的逻辑出发说你们的改革不可能成功,不可能给自己挖坟墓,市场化的进程走下去,会将原有的组织资源瓦解掉,怎么可能呢?所以他们认为要走市场化道路首先是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在前,是不可能有经济上改革的成功。
在等级构架,在改革的某个始点上,等级构架不能动,但市场化要进行,只能这样改革。所以中国就是这样,我们经常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为什么中国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因为老人是在等级构架里的,当然是先来搞新人,新人越来越多,老人越来越少,最后大家都是年轻人。住房改革2000年前,根据你的工龄来享受,然后新来的人就没有了,博士毕业到暨南大学不分房子,不满意到中山大学也是这样,到其他的学校也是这样,只能是这样。这是中国的特色,叫增量改革,中国所有的改革基本上都是增量改革,所以双轨制是中国改革的很显著的特点。

  中国改革的利和弊是不可分的,什么都是双轨制,老外就想不明白,中国怎么回事,政府什么机构都没有变,价格不知不觉就市场化了,怎么回事呢?中国就是通过双轨价格,我就不多说了,这里面有很多的案例可以说明。中国什么都是双轨制的,然后慢慢并轨,当然在并轨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很多问题,这是不可分的。

  第三个特点,是先试点后推广。为什么先试点后推广呢?因为我们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有什么问题呢?改革成本是由上面来承担的,大的成本就是所谓的政权稳定问题,这时面临一个问题,我们的改革在等级构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下级向上级传达改变要求,上级经过综合平衡,根据你的要求形成一个改革方案,而且自上而下地实施。这个时候上级政府能不能制订出一个正确的方案,或者说上面正确的方案能不能不被歪嘴和尚念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实际上每一个下级政府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所以向上反映改革要求的时候,都会将有利的信息极大化,不利的信息隐藏起来。改革方案从上向下实施的时候,每一层的政府都会将有利的措施放大,不利的措施尽量缩小,这样信息不对称导致改革风险不可控。

  在保持等级构架的情况下,既然你也不知道中央不知道这个改革方案行不行,所以先划一个地方试一下,看一下情况怎样,行了就推广,不行了就退回来。中国的改革就存在一个所谓的改革优先权的问题,谁来分配呢?政府在政府行为中进行,如果你获得改革的优先权,就有可能先拿到超额的利润。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这样的渐进式改革,有没有可能成功地从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转变呢?能不能成功?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不可能,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论逻辑,一个经济上的自由化,必须是要有一个前提,政治上的多样化配合。
第4个回答  2011-06-27
额 貌似很深奥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