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时了了》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29
《小时了了》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儿时的回忆描绘了逝去的童年和追求自由快乐的心境。这首诗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珍惜和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诗中描述了童年时光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景象,包括玩耍、奔跑、笑声等。而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纯真与欢愉逐渐消失,被现实与成长的压力所取代。
这首诗让人们反思人生的转变和时光的流逝。它提醒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繁琐和辛劳让人们逐渐失去对内心真实需求的关注,逐渐远离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因此,这首诗要告诫人们在忙碌与拼搏中不要忘记享受生活的美好,保持内心的童真、热情和喜悦。同时,也要学会珍惜眼前的时光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因为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总之,《小时了了》通过描绘童年时光的美好和追求自由快乐的心境,提醒人们在纷繁世事中不要忘记珍惜和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以及保持内心的童真与喜悦。同时,也教导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和每一个阶段,因为它们都是宝贵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1-20
道理: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扎及宾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题后至,人以其言语之,起曰:“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住。”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来到李元礼的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经通报以后,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过友好往来的。”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放过一会儿也来了,别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时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就是好的。”人了。”陈进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小时了了》是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故事,本文记叙了孔融幼时的一件趣事,生动地表现了孔融的早慧、机敏与博学,读来读去不禁击节赞赏,意兴盎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2-21
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第4个回答  2023-11-04
道理: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第5个回答  2024-07-05

文言文《小时了了》蕴含的道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天赋与努力并重:

    故事中的孔融从小便显示出聪明伶俐的特征,这固然令人欣喜。然而,故事通过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以及孔融的反驳,暗示了即使拥有天赋,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最终也可能无法成才。这一点与王安石《伤仲永》中的故事相呼应,都强调了天赋虽可贵,但努力同样重要。

    谦虚与持续学习:

    故事中,孔融虽然聪明,但在面对陈韪的质疑时,他的回答也透露出一种年少轻狂和恃才傲物的态度。这提醒我们,无论天赋如何,都应保持谦虚的心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表面赞扬与实质警示:

    “小时了了”这个成语表面上看似是在赞扬小孩子聪明伶俐,但实际上却隐含着对其未来能否持续成才的质疑。这启示我们在使用语言时,要注意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产生的误解,避免表面上的赞扬实际上却带给他人讽刺或轻蔑的感觉。

    教育的重要性:

    故事还间接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无论是孔融还是方仲永,他们的成长经历都表明,即使拥有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最终也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重视教育,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小时了了》这篇文言文通过孔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天赋与努力并重、谦虚与持续学习、注意语言背后的含义以及教育的重要性等多重道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理解个人成长、教育价值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