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的发明者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历史 古人曾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为汉字注音。汉末魏晋南北朝时,相继渐知反切,分辨宫商角征羽五音,分别平上去入四声[2]。佛教传入后,汉字切韵生于西域,旧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称为婆罗门书,其后又得三十六字母,音韵之道始备[3]。唐朝时期日本人创造的假名,也可能是最早用于拼注汉字语音的注音符号之一。明朝时期朝鲜人创造了谚文。明代 *** 创造了用 *** 字母为汉语注音的小经。1605年,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早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音素字母为汉字注音。早期的汉语拼音以南京官话为蓝本。以后又出现了以北京官话为蓝本的汉语拼音以及广东话等拼音。1867年英国人威妥玛创制的威妥玛式拼音采用北京官话作为蓝本。 1892年,卢戆章仿拉丁字母造「中国切音新字」字母,并主张以南京语音为汉语语音标准,这被认为是统一全国语音的首倡者。1900年王照受日本片假名启发创制汉字笔画型拼音字母「官话合声字母」,并主张以北京语音为汉语语音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09年,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1911年清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法案》。1913年中华民国召开「读音统一会」,最后确定「国音」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各地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为国语创制了注音字母(又称「注音符号」)。1919年北洋 *** 教育部设「国语统一筹备会」,1924年决定废除国音,放弃入声,确立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928年国民 *** 公布推行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49年,吴玉章给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把信批覆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批准公布 《汉语拼音方案》。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 7098号文件(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中文罗马字母拼写,1991年修订。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2001年开始生效),正式确立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并给出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并且要求「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汉语的发音。对应汉语音系学(现代音韵学)的汉语音节结构划分,汉语拼音的形式构成也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规定,汉语拼音使用26个现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写之分,字母顺序与英语字母表一致。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规定为「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之用。由于汉语拼音的实际职能仅限于拼写汉语普通话,如今这条规定已然无人问津。不过,字母V/v目前又作为一个键位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为不能省略两点附加符号的字母ü规定的通用键盘替代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拼音仍然使用着全部26个基本拉丁字母。 有时可能需要注意,汉语拼音有两个字母的印刷体与常见的拉丁字母略有不同,即字母A的小写ɑ和字母G的小写ɡ。这两个字形多用于中国大陆正规的语言学专著以及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出版物,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做出如此设计,主要是担心初学拼音字母的学童在手写的时候也去机械模仿常见印刷体a和g的字形。大部分一般出版物和电脑文档的作者或编辑对此置若罔闻,因为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大陆的普及,这种担心实在多余,甚至有吹毛求疵之嫌,于是如何印刷皆无伤大雅。而且方案同时规定:「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可见,汉语拼音字母和其他常见的基本拉丁字母并不是两套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还使用了一些附加符号,主要是声调符号和字母ü上的两点符号。前者与字母的组合虽然数目有限,但具体和哪个字母形成组合其实都是临时的,因为一个声调符号就表示了整个音节的高低变化,或者说,表示了一种「超音段音位」;后者来源于德语的母音变音字母(Umlaut),与字母u的组合固定地表示一个母音([y])。还有一种极其少见的附加符号,用在e/z/c/s之上,形成ê/ẑ/ĉ/ŝ,依次表示一个单母音韵母([ɛ])和三个卷舌塞擦音声母zh/ch/sh。 [编辑] 声母 汉语中每个音节起始处的辅音可以构成声母。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规定的声母符号一共有21个。 不过,汉语音节起始处绝非只有21种辅音。在实际语流中,半母音、喉塞音和某些鼻音都可能成为一个汉语音节的领音。音系学将这些辅音归纳为零声母音段,而如「安」(an)「英」(ying)「文」(wen)「元」(yuan)等就是零声母音节。由于零声母辅音听感并不十分明显,加之汉语拼音属于音位拼音而非音素拼音,汉语拼音方案不承认其声母地位,认为零声母音节是以母音开头的、没有声母而只有韵母和声调的音节。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21个声母符号,按照《声母表》原顺序排列如下: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方案规定,声母zh/ch/sh可以省略作ẑ/ĉ/ŝ。然而,由于视觉形象不甚鲜明,在通用键盘上的输入也比较困难,这几个符号现在几乎没有人实际使用,甚至闻所未闻。 按照声母所对应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分布,可列表如下(方括号中是国际音标,仅供参考):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通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双唇音 b [p] p [pʰ]         m [m]   唇齿音         f [f]       舌尖音 d [t] t [tʰ] z [ts] c [tsʰ] s [s]   n [n] l [l] 卷舌音     zh [tʂ] ch [tʂʰ] sh [ʂ] r [ɻ]     平舌音     j [tɕ] q [tɕʰ] x [ɕ]       舌根音 g [k] k [kʰ]     h [x]       [编辑] 韵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一共有38个韵母。分别是: 单母音韵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复元音韵母 ai   uai   ei   ui   ao iao     ou iu     带鼻音韵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ong iong 其中,只有1个母音或者1个母音带1个鼻辅音的情况,该母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2个母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母音称为韵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母音称为韵尾。3个母音或者2个母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母音是韵腹,第一个母音是韵头,韵腹后的母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还曾经有人根据韵头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呼(a、o、ê、e)、齐齿呼(i)、合口呼(u)和撮口呼(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照这个来排列的。根据汉语拼音方案,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 niu(牛),gui(归),lun(论)。 [编辑]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如果有a
则标在a上。 如果没有a,但有o或e,则标在这两个字母上。这两个字母不会同时出现。 如果也没有o和e,则一定有i、u或ü。如果i和u同时出现,则标在第二个韵母上。这是特别针对ui和iu而言的。如果i和u不同时出现,则标在出现的那个韵母上。
参考: zh. *** /w/index?title=%E6%BC%A2%E8%AA%9E%E6%8B%BC%E9%9F%B3&variant=zh-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