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1
先来说怎么回事,以前我父母在县城里给我买了一套房子,也装修好了但没有入住,这个时候就空在那里。

当时请的是我表叔帮忙看管,钥匙什么的都在他手里,然后我表叔,因为搬家没有地方住,就想住在我们家,我父亲碍于情面没有说强烈反对,但我母亲那么脾气好的人竟然坚决不让,最后还是要了一块钱,才让他们住进去 。

之所以要一块钱,是因为这样性质就变了。就不算他们借我们家的房子住了,反而是算做租给他了,一块钱租给他们了。

我当时很不理解这种行为,反正都是亲戚,毕竟空了也是空了,虽然新房,只要不弄脏了,当然住住也无所谓,为什么非要形式上租给他们呢?

这里的意思其实就是本来把房子借给别人办丧事是一件非常的事情,但人们宁愿把房子借给别人办丧事,也不愿意借给情侣或者夫妻住宿,可见这在农村人们的心中有多么忌讳,有多么膈应。

这种习俗或这种观念的原因,我是弄不明白的,但从老一代人的生活表现中来看,确实是非常讨厌这种行为,所以我母亲那么温和的人也会极力反对,甚至非要要那么一块钱,就是为了出租然后性质就变了,不算借了。

据说这样的原因在于,会非常(妨)主人,就是会给主人带来不好的东西,不好的。

可能在这种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是为了防止夫妻在借宿地方同房吧,而由于古人对这些方面永远都是讳莫如深,才采取了这种办法来避免出事,最后形成了这种观念,把它和子孙的气运联系在一起。

然后一直传下来,成为了农村人很在乎的东西, 我母亲称之为规矩 ,但到底是为了防止什么,她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和所谓的气运有关。

我们这边是离河南很近的皖,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风俗……

“宁可借屋停丧”,意思是说,当某人家里发生了丧事,办丧事时若地方不够用,需要借用邻居的地盘,作为邻居,就成全人家吧。

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把仁义、忠孝看作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当一个家庭的老者去世后,儿女为死者张罗丧事,是一种尽孝,面对尽孝的人寻求帮助,若帮了他,那就是行善积德。

并且,人们常说“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当办理丧事时,其它无关紧要的事情都要为丧事让路,因为死人在此时是最尊贵的,他将与世界和亲朋好友做最后的道别,让他平安上路才是。

当穿白戴孝的孝子登门求助,他必定是没有其它办法了,大家都是乡邻乡亲,所以,在这时就要毫不犹豫帮助他渡过难关,同时也是为自己积攒口碑和人品。

“不可借屋成双”,意思是说,不要随便给那些成双成对的男女借用房子让他们居住,因为这样做了,会带来不必要的后果。

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普通老百姓出远门时,主要依靠步行,要行走好长路程,消耗很长时间才能赶到目的地。所以,常常要备足干粮,一边赶路一边充饥。遇到晚上,要么找一座破庙过夜,要么借宿民房,要么咬咬牙花些银子住客栈。

寺庙大多处在偏僻位置,留宿破庙可能会遇到猛兽攻击,住客栈要花钱,所以,借宿民房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遇到借宿者,主人一般都会爽快答应,这是古代人约定俗成的规矩,没准自己将来遇到同样问题也会求人帮忙。

如果是成双成对的借宿者,不是夫妻关系就是情人关系,住在一起,难免要行。行房事不但会弄脏主人的被褥,而且古人还认为,如果是连主人都没有住过的新房,若让孤男寡女先入住了,会给主人带来晦气。

所以,若遇到成双成对的男女来借宿,主人要么不肯,要么准备两间房子让他们分开住。

另外,如果借宿者是手脚不干净的人,留他们住宿后,他们半夜做出偷鸡摸狗的事,主人岂不是引狼入室吗?

或者,借宿的男女是一对私奔者,会连累到主家,因为古代对私奔的惩罚相当严重,为私奔者提供藏匿之处,同样会受到严厉惩罚。

因此,人们常常用“不可借屋成双”来告诫世人。

西门观点:意思是将棺材停放在别人不用的屋子里可以,但夫妻在妻子娘家不可以行房事。

“宁可借屋停丧”,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家里有人去世,但自己家里由于狭小或因为其它原因,放不下棺材,可以借用别人闲置的房子用。

“不可借屋成双”,这是比较隐晦的说法,就是如果夫妻到妻子的娘家过夜,不可以睡在一个屋子,更不能睡在一张床上,尤其不可以行房事。

这是过去的传统观念和习俗, 丈夫和妻子一同妻子回娘家,如果需要过夜,晚上就得分开睡, 据说是因为如果在娘家与妻子同房,会对娘家不利,娘家人会倒霉。所以“不可借屋成双”是不可逾越的观念。

其实,我倒认为,这些习俗更多的原因是过去农村住房条件差,一家人住在一个屋子里,甚至睡在一个土坑上,妻子与丈夫一起回娘家,很有可能与娘家人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为了避免尴尬,一般都是妻子和母亲挨着睡,丈夫与岳父挨着睡。

如今,很多传统观念已经改变,而且住房条件好多了,各家都有客房,亲戚朋友来后,一般都住客房,虽然很多地方和很多人还依然守着“ 在娘家不能与妻子同房” 这个规矩,但一部分年轻人已经不在乎这些陈规旧矩了,到娘家过夜,也照样睡在一起,照该干什么干什么。

谢谢你的关注,期待您的看法!

大家好,我是佟佟撩vlog,我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呢?在中”死者为大”的理念已经深入贯彻我们,先不论此人生前是个如何,如果他逝去,农村中遇到此事是处理呢?放在首位。如果人逝去连个停尸的地方都无,属于不尊重逝者。

不少人认为把房子借给别人办丧事是一件晦气的事情,把房子借给别人办丧事,不愿意借给情侣或者夫妻住宿,可见农村人们的心中有多么忌讳,有多么膈应,心理挣扎!

另一种情况,把房子借给结婚的年轻夫妻,然后他们在此同房很快有了孩子,过去医疗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生孩子肯定都是在家里面,这下好了,年轻夫妻在别人家里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对于家主是不好的兆头。

从古代开始的便教育我们,我们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孤儿寡母们,为他们捐钱捐物提供丧葬的各项物品,甚至于让其将父母的尸体放在自己家中出葬。毕竟古人认为死者为大,入土为安。让亡灵安息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没有人愿意帮助只能停尸荒野,这是多么凄凉的事情!

最后呢?已经步入新时代新 社会 了,传统观念也要改改了,但是还是有些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农村年轻人结婚估计不会借别人房子?就算是倾家荡产,也要准备一套房子。 然而在城市里,租房结婚也是很多更是被人耻笑,连房子都买不起,还结什么婚呢。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独特的乡俗,每个地方的传统观点都不一样?

农村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这样的习俗源于一个老故事传说,说什么从前有一家男主人外出不在,妻子便把房子借给了一对夫妻住,自己却住到了别间。结果有一日半夜男主人突然回家,看到自家房子的炕上男女正欢,一怒之下便拿刀砍了!结果酿成了大祸,犯下了大错!这是杀头之罪,原因却是妻子借屋而产生的!所以后来人们便有了这句俗语老话来警示人们。

从古到今有许多的宾馆,驿站可供夫妻居住,人们又说是出了钱的,就破了忌讳啦!可见,口是肉长的,顺着说,逆着说怎么着都行!

所以个人认为,“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句话应该是没有什么科学道理的,它就是封建时代的特殊产物!特别是现代人们独生子女家庭众多,这样的穷讲究更不可能了!生男生女的家庭都是孩子们的根据地,孩子们想怎么住就怎么住吧!

您认为呢?

农村俗语里确实是有“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一种说法。

很显然这一句话,也是浅显易懂的,在农村借屋办丧事,一般都是可以的,毕竟死者为大。这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所以,在农村做这样的事情,是不忌讳的。

但是,借屋成双就行不通了。

难道结婚比办丧事还有晦气吗,为何又有这种说法呢?

相信现在还有很多农村里,都是有这样的规矩的,那就是每当女婿和女儿回到娘家的时候,他们都是不能同床的。

至少在安徽、河南一带都是有这样的习俗的。

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就是说若是女儿和女婿在别人家同房了,就会对这家的主人不好。是会给主人带来厄运的。

所以,绝对是不可以借给别人屋子让他们结婚的。

但是,若是受了别人的钱财,在把屋子借给别人,这样就可以了。

当然了这些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大家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了下来,在农村向来一直都是如此的。

不过,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这种说法当然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了,只不过大家一直都是相信这样才遵守的。

毕竟每一个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家里的人平平安安的。正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有这种说法,所以大家遵守就可以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可信可不信的。如今在酒店结婚的人也不少,在酒店过夜的也不少,也没有听说那个酒店因为这样的事情,而黄了的呀。

还有就是大部分酒店,好像开来就是为了方便男女同床的。所以说民俗我们可以遵守,但是,真的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当然也没有人会因为要结婚去借别人的房子,毕竟若是你没有房子的话,压根你就娶不上老婆,你说对不对?

一哥“俗眼看 社会 ”之——

旧时说的“四不借”

过去物资紧缺,一时之急是常有的事,左邻右舍借用一下也是习惯成了自然,好借快还,再借不难,客人来了借把盐明天赶集回来还一捧,你借我的牛犁地,我借你的驴赶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有四样东西是不能借的,借了犯忌讳。各地说法不一,但也大致相同,我们这说的是“不借房子成双、不借纸钱烧香、不借指头印章、不借袖子裤裆”。且听俗人一一道来。

一不借房子成双,是说不借房子给人成婚或者是男女同居,也有说是指坐月子的,旧时人多认为男女之间那点事不好,在自家房子中干点那事更不好,是犯了血忌的,自家闺女出嫁回娘家,女儿女婿也要分开住的,更不要说别人了,更有说“宁肯借房起灵,不可借房成行(房)”,也是这个道道。

二不借纸钱烧香,火纸黄裱元宝壳这些糊弄鬼神的东西是不能外借的,让别人拿着自己的东西给神许愿、给他的祖宗做好事,这事心里自然不甘,神鬼上的事不好说。

三不借指头印章,给人证明、做个担保这事是要负责任的,一个手印下去,一家得着了钱物,一家得着了利息,自己得着了担子,这事多数人是不会干的。

四不借袖子裤裆,袖子是北方人喊老婆的,可能源于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袖吧,这个不借是有点诙谐的,自家老婆的内裤,你会去借还是你肯外借啊,那点事,只兴偷不兴借啊。

古人有智慧,高手在民间,有乐也有泪,有笑也心酸。俗人也就是说说,不必当真,诸位要真是去借,哥不拦你。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要分开来说。宁可借屋停丧,就是隔壁邻居如果家里老人去世了,总要摆在家里几天,一则接受亲友的吊唁,二则等待远方的亲人回来奔丧,或三五天,或七九天,我们这里有个地方丧亲后停十一天,则是比较少见的。而在治丧期间,办丧事的人家如果房子不够用,这时向隔壁邻居借间房子,摆摆花圈等祭丧用品,人家是非常乐意的,因为农村人一般认为,去世的人可以带走晦气,带来好运,送走瘟神,迎来平安,既帮助了邻居,又给自己增添了吉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至于“不可借屋成双”,意思就是说,夫妻或情侣到人家里借宿,或走亲戚留宿,无论亲昵到什么程度,主家都希望他们分床而睡,倘若男女如胶似漆,扯也扯不开,在别人家一定要粘在一张床上,这便会让主人讨厌生气,因为,人家如果在自家的床上行性事,农村人认为这会带来不祥,为人所不允许。有的地方更甚,即便是自家闺女、女婿回家了,也要分床而睡,这就有点过了。

自然,之所以有“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之说,是习俗和文化造成的。中国几千年发展,一直是农业 社会 的延续,虽然有市井文化、城市文化,但相对于整个群体和 社会 而言,不过冰山一角。广大的农村发展,几乎代表了中国 历史 的发展,所以在漫长的 历史 长河中,由于经济落后,科学落后,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农村俗语,人们希望以此避免灾祸,实现平安和幸福。

在这种人人都会有的美好愿望下,便有了很多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的俗语,或是劝人从善,或是给人告诫,或是生活禁忌,或是相术占星,总体而言,一方面是人们生活积累的经验之谈,另一方面则是自作聪明的臆断。所以,有的有些道理,有些则是纯粹扯淡。

比如,农村人说:“手指短而粗,终身忙繁忙”,“脸壳一个锥梨形,说话不怕亏死人”,“斜眼撂眼角,不是正经货”,这几乎都是以貌取人,不可信;而“坟后山出头,家败人丁绝”,“大房门前小破屋,三年一场哭”,“宁丢钱财万贯,不舍房屋向南”,这些是风水学在农村的反映,信则有,不信则无。

至于“水肥要到月,堆肥要发热”,“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饭后一百步,强如上药铺”等等,则都是人们劳动和生活中的经验之谈,既有经验的积累,又有科学的实践,则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箴言,值得相信。

这句话的本意其实就是说在农村,农民宁愿借屋子给人办丧事,也不愿意,同时也是不能够借屋子给别人男女一起住。相信不少人就会想不通了,让屋子给人办丧事这不是不吉利的吗,不应该是不愿意借屋停丧,更愿意借给一对情况住吗。

其实在农民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人都是生老病死的,农民都知道自己也会有这样的过程。而且一般借屋停丧,一般都是借邻居或者亲戚的,都是认识死者的,都说死者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一般都是愿意借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