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疟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足太阳疟的方药治疗 4 关于三阳经疟 5 关于疟疾 6 疟疾分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足太阳疟的穴位 2 治疗足太阳疟的方剂 3 治疗足太阳疟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足太阳疟

1 拼音

zú tài yáng nuè

2 概述

足太阳疟为病证名,指疟发于足太阳者[1]。《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3 足太阳疟的方药治疗

足太阳疟治用羌活黄芩汤、柴胡汤、麻黄黄芩汤等[1]。

4 关于三阳经疟

三阳经疟为病证名,即指疟疾之发于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者[2]。见《症因脉治》卷四: “疟疾者,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期,大约巳午未三时者多。若一日一作,太阳、少阳也;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伸欠、恶寒头痛,太阳也;发热口渴,阳明也;有寒有热,呕而口苦,少阳也。日中三阳得令,其病即发;日夕三阳时令退而病解。”《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三阳疟多发在夏至后,处暑前。”

5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3][4])为病名[5][6]。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6]。俗称打摆子[5]。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7]。多发于夏秋季节[7]。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8]。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6][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8]。

详见疟疾条。

6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6][9]。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6][9]。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6][9]。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6][9]。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6][9]。

7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