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毛姆这样应对困难——读毛姆的《纯属私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毛姆自传》中“纯属私事”,并非意在让我们去窥其隐私,而是可以更立体化地认识毛姆,同时看到有趣的灵魂原来是这样。

不可错过的毛姆

我以为,只要有展卷捧读习惯的人,就一定应该“阅读”毛姆,他的文字平实、亲切,有感染力,常会让读者欣然会意,产生共鸣。当然,如果是个不爱读书,又颇觉空虚苦闷的人,更应“结识”毛姆,他会在轻松无觉中,写出人物百态,欲望挣扎,让人获得启发,心灵变得饱满。

这本书有什么特别?

毛姆在该书开篇就写道,“……,下面讲述的不是什么重大事件?而只是在战争开始后的最初十五个月里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小事。……”这就是说,在二战开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毛姆亲身所见所历。

当战争席卷欧洲,毛姆不得不告别自己富有、舒适的生活,踏上艰难的回国之旅,成为一个生死不保的难民。他写道,“每天都变得越来越长,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出现精神错乱的一共有四个人……”

在和平岁月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看过电影里战争的炮火,读过书中战争的残酷,大概很难看到毛姆作品中所特有的,用轻松的笔调记述苦难,写出众人百态心灵的幽微之处。

战前毛姆的富豪生活

毛姆靠着手中的一支笔,过上了富人的“简单”生活。他在五六十岁的时候,打算结束游历与漂泊,在法国东南部买下了一所豪宅(他自己说房子很丑陋):白色的大别墅,是地道的海景房,景色很美。按照主人的意愿重新装修布置,书柜里有藏书,墙上挂名画(真品),房间各处摆放毛姆从世界各地带回的物件。雇佣了很多仆人(数量不确,算起来不少于二十几人),养了几条狗。

有一个非常大的花园,雇佣一些园丁,栽植喜欢的植物,在半山腰种一片橘树林。毛姆和他的朋友们会在那里晚餐,可以俯瞰地中海。

他每天都和朋友开车出去,然后坐上自家的游艇,游泳,晒太阳,野餐,闲暇时间抽烟,看书,喝茶。还有回家打网球。

这样看起来生活对于毛姆来说,就是舒适的享受,完全忘记了时间流逝,老年将至。是战争,打破,甚至摧毁了这一切。

踏上回国的逃难之路

接大使馆通知,毛姆等在法国的英国公民,将尽快回国。自备三天食物,结果竟耗时达二十一天,其间的经历不堪回忆。

临行前心情复杂,此一去吉凶难料,对伴随自己多年的每一件物品都极为不舍,百般权衡,万般无奈之下,只简单的带上了三天食品,几件衣服,几本书等。

值得注意的是,毛姆还了解了一些关于生死的常识:只要有糖吃,就可以维持生命;如果溺水,如何速死可减少痛苦?毛姆的内心渴望活下去,又害怕遭受太多折磨,可他即将踏上了行程却是苦难重重。

两艘被临时征用的运煤船,将运送一千三百人回国:这里消除了阶层,所有人将无差别经受折磨。在高温下,码头上至少四个小时的等待,方可登船。本不适宜颠沛流离的病人,有的还未开始征程,就直接去世了。也有高龄老人是在途中离世被“海葬”了。本为生存而做出的选择,却不想提前结束了生命。

毛姆住在运煤船的底仓,数十人挤在一起,逃生几乎不可能。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没有的,饮水很困难,每天固定时间。洗漱基本极为将就,一盆洗脸水要百十人重复使用,不如此,手脸的黑煤灰更加的肮脏。三天后,要得到食物只能靠长时间的排队,领到少得可怜的食物,每天在饥饿中度过,仅可维持生命。睡在肮脏坚硬的铁板上,身体上被压住的一侧会觉生疼。如果想去洗手间,船上500多人,对应该船38个船员的配置,其艰难程度大概不难想象。

长时间的缺水,少粮,睡眠不足,足可以使人崩溃,更何况随时可能到来,毁灭一切的鱼雷,让人群中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气氛。如果说所有这些尚可忍受的话,那一身的煤灰,不能洗澡的肮脏,则是最令毛姆感到无法忍受的,待到达直布罗陀后,船上条件略有改善。

应该看到的是,毛姆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惶惶不安虚度光阴,而是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从容——早晨一片发霉的面包,抹上酸果酱,喝一杯茶。看一个多小时的书,是那种严肃的,更需要费些思考的书,在这种时候读来还格外有感觉。尽量保持规律作息,学习不辍,并和新结识的人分工合作,改善所处环境的卫生,让自己稍微舒适一点。

毛姆眼中不同国家的人

毛姆笔下,对不同国家人特点的概略叙述蛮有趣:法国人似乎更关注自我,少了点爱国的概念,守住财富,保护妻儿,至于战争走向,胜负结局不太关心。法国人痛恨英国人总是乐呵呵的,军队行军还在哼唱歌曲。军队里,英国人的待遇好于法国人,连夜晚归队时间都要宽松一小时。

毛姆曾说道,法国雇工价格低廉。英国民众在日日遭遇空袭时候,仍能有条不紊,甚至保持幽默感。有人的房子,在夜晚空袭中被炸毁,第二天早晨依然穿戴整齐,平静如常。也有人在空袭后的家里用早餐,想关窗避寒,才知道已经无窗可用。他的反应竟然是,笑得前仰后合。

德国人行为缜密,计划周密,在战争中有突出体现。只不过,他们刻板,不善于变通。比方说,他们的“第五纵队”为几十人同时设计了“某人病逝”,反被识破。

美国人嘲笑英国人缺乏幽默感,他们也不用担心“第五纵队”的潜伏,没给那些人立足的土壤。

毛姆透露出写作观

英国一个年轻作家,叫做乔治•波特尔的,曾经得到过毛姆的鼓励和帮助。当其被众人追随,万人期待,仆役环绕的时候,毛姆反倒冷淡了他。这个人难抑困惑,求问毛姆,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答复:

毛姆认为,这个人的语言粗俗,三观不正,写的都是一些装腔作势的无聊内容,完全是为迎合大众。我们有理由产生这样的联想,毛姆因写戏剧走上巅峰,而后又转头写小说。写戏剧就要更多的揣度他人口味,而小说则不必。这或许是毛姆创作转向的主因。

毛姆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从18岁开始写日记,从未中断,成为创作的重要素材。他每天读书,思考,日复一日地坚持输入与输出,积累带来的巨大能量,成就了举世瞩目的毛姆。

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成为精神贵族,像毛姆那样,“末路不怠荒”,深陷其中仍能保持旁观者姿态,身在难中,心里不慌,实属难得。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