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作者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04
本课是一首激发读者追寻理想的哲理诗,又是学生踏进中学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点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向往和热情,是尤为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因为“万事开头重要”。因而,设计此课,要以让学生窥见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思想美、情感美、知识美等的交融,产生走进博大精深、五光十色的语文殿堂的冲动和期待为目的,这是需要倍花心思的。而完成这一任务,以朗读、感悟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是较为有效的。 初涉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必要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不可少。让学生课前自学“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痴想、隐秘、想望、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查字典,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并要求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课前一分钟汇报,如:① 字形解读:以偏旁与字义的关系讲述对词语的理解,“瞬”间的“瞬”以“目”为偏旁,意为眼珠儿一动、眨眼,“瞬间”极言时间之短;“漫湿”二字均以三点水为偏旁,与水的浸润有关。等等。② 义类归并:将表达的范围较一致的词语,归为一类,比较其差别。“痴想”和“想望”均属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但是“痴想”比“想望”更有着迷的意思。“诱惑”虽然不是直接描写心理的词语,可其透露出的被“诱惑”者的心理状态,是显而易见的。③ 反义推敲:就词语产生的阅读效果来看,有没有使人产生相反感觉的,或者,以寻找反义词的方式,解释词语的意思。“凝成”给人的感觉是较为长久的固定和静止,而“喧腾”则让人产生片时的热闹之感。“隐秘”的意思则应是“不外露”。小组汇报后,再由代表向全班汇报。此环节相当于课前演讲,可以不纳入课堂教学的正式环节。 字词教学如果只强调词语的音形义的记忆,很容易显得生硬。以上以自学及个性化汇报方式为手段的字词学习要求,对于初一学生,估计有一定难度,但其方式是容易受学生欢迎的,即使完成的效果不理想,也不妨让学生锻炼,久而久之,学生研究语文知识的兴趣、探究语文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增强的。 本课的导入颇需讲究。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以“海”比喻理想,以“山”比喻重重困难,以爬山比喻人生奋斗的过程,意象壮阔,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同时,诗中贯穿着诗人“想望—失望—想望—欢欣鼓舞”的情感变化。所以,不妨用歌“山”颂“海”的诗句诵读入手,或者以诵读赞颂理想追求的精彩诗文切入,渲染气氛,传授学法,做好课文理解的铺垫,也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进入课文学习。 本文的教学以诵读、感悟为主线,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理解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朗读体会。同时,要求学生把握“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诗中的“海”在诗人的笔下具有崭新的意义,“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虚指的一个理想境界。诗中的“山”,不仅指一座山,也是指无数座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山,还象征着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因此,读到有关“山”的诗句,应当带着失望、彷徨等复杂的感情,而读到“海”的诗句,则应当带着热切的期盼。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读出情感的一步。 第二步,动情朗读。在把握了“山”和“海”各自象征意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去探究二者的关系。“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山那边的未知世界使“我”好奇。“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妈妈的指点,唤起了“我”对“海”的向往。经过多次失望后,“我”仍然“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我”坚信“翻过无数座山后”,一定会看到“海”。在这里,要让学生思考“山”和“海”二者的关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二者的整合意义在于表达了一个哲理:奔向理想的人生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只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终将达到理想的境界。此处可以在自由朗读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比较,推敲,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三步,激情诵读。此步朗读训练,要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可由教师范读(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由学生自评,教师适时指导,找到学生普遍接受的朗读方式。再请全班同学齐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哪儿最伤心?哪儿最激动?那儿最有信心?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片段朗诵比赛。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同时体会诗歌通过语言传递出的深刻哲思和深沉感情。 在本诗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中一些重要词语进行揣摩,联系上下文,探究其深层含义。如“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渴望追求新的天地。“隐秘”,是指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脸色铁青。“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山顶”,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每一个山顶都是一个挑战,都是一个希望。“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次次”,表明面对困难,作者毫不动摇,坚定的追求心中的理想。这种追求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力量的。这些重要词语深层含义的探究可以穿插在朗读教学中自然进行。 “‘诗’读百遍,其‘美’自见。”诗歌教学强调朗读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于初中的学生,以朗读促理解,激感悟,也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举措。重视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诗文的文化营养通过反复诵读,很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在需要的时候,成为学生真正的人生感悟或启示。尽管朗读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还有其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实价值,因此,应当得到传承和发扬。
第2个回答  2013-12-04
疑惑——期待——失望——困惑——向往——坚信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