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却的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洛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头部穴,其别名又有,强阳、脑盖之称。其穴在“通天”穴之下1.5寸,即头顶部,当前发髻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洛却之名,自清朝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但清明以来,也有称之为“洛郄”者,如明代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张介宾《类经》、清代张志聪《灵枢集注》等,今也有一些学者撰文提出其为“络郄”,到底是“洛却”还是“络郄”呢?殊不知“郄”古字做“郤”,“却”之古字做“却”,二者只一笔之差。文字学家王力先生曾经提出:“郄”是“郤”的异体字,“却”和“郤”音义都不同《广韵》“却”在药韵,“郤”在陌韵,今音区别更大。“郤”本指县邑,借为间隙,所以从邑;“却”表后退、退却,所以从“卩”,“卩”是“人”的变体,简化做“却“。楷书阝“”、“卩”形近,后世典籍“郤”、“却”常互讹,今本尤甚。以此看来确实是古人误识误写,将“郤”为“却”,即误“郄”为“却“,故认作”洛却“。北宋天圣年间,即公元1023年到1032年间,官刻《新铸铜人腧学针灸图经》,距今已有近千年,此碑现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北宋王惟一奉旨造”针灸铜人“时,其足太阳膀胱经之头部穴,也当多”络郄“而非”洛却“。唐代《太素》也当作络郄也非”洛却“。由此可以认定该穴位”络郄郤“。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