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盖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目录

    1 拼音 2 脑盖骨·脑盖 3 经穴别名·脑盖
      3.1 络却穴的别名 3.2 出处 3.3 穴名解 3.4 所属部位 3.5 络却穴的定位 3.6 络却穴的取法 3.7 穴位解剖
        3.7.1 层次解剖 3.7.2 穴区神经、血管
      3.8 络却穴的功效与作用 3.9 络却穴主治病证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3.10.2 灸法
      3.11 络却穴的配伍 3.12 文献摘要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脑盖

1 拼音

nǎo gài

2 脑盖骨·脑盖

脑盖指头部覆盖包围脑髓的骨骼部分[1]。主要由左、右顶骨和部分额骨、枕骨构成[1]。

3 经穴别名·脑盖

脑盖为经穴别名,即络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络却 汉语拼音 Luoque 罗马拼音 Lochueh 美国英译名 Discard Refute 各


号 中国 BL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8 富耶氏 德国 B8 英国 B8 美国 BI8

络却为经穴名(Luòquè BL8)[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胳却;《医学入门》作络郄。别名强阳、脑盖[3]。属足太阳膀胱经[2]。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2]。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

3.1 络却穴的别名

脑盖(《针灸甲乙经》),胳却(《备急千金要方》),络郄(《医学入门》)、强阳[4]、及行[4]。

3.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目妄见,恍惚不乐,狂走瘛疭,络却主之。

3.3 穴名解

络即联络,却指返回,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由此入里联络于脑,然后又返回,故名络却[2]。

络,意指经脉别出的细小络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载:“经络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却,本作却,有退、还之义,又作却,音隙,同郄,义孔隙也,骨肉之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也。凡脉之横行者为络,隙之大者为郄。本穴在经络为横行,在孔窍为大隙,故名“络却”。足太阳之脉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还由此退出而下项,此穴正当脉之还、退之处,故名络却。[4]

3.4 所属部位

头部 > 后头[5]

3.5 络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络却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6][2]。

络却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5寸,再旁开1.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

另说络却穴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8寸(《针灸甲乙经》)、或5寸(《备急千金要方》)、或5.3寸(《针灸集成》),再旁开1.5寸处。

络却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络却穴的位置(肌肉)

络却穴的位置(骨骼)

络却穴在头部的位置

3.6 络却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穴。

络却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2]。

正坐仰靠位,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向前0.5寸,与神庭和头维连线的内1/3与外2/3处垂线的交点上取穴[7]。

3.7 穴位解剖

络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有枕动、静脉分支。分布著枕大神经分支。皮肤厚而致密,由耳大神经、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纤维束组成,该层有与神经伴行的耳后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顶支和枕动静脉等。 帽状腱膜厚而坚韧,其下面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连于骨膜。组织内的导血管为颅内、外静脉血管吻合的途径之一。

3.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2]。

3.7.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8]。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3]。

3.8 络却穴的功效与作用

络却穴有搜头风、定神志、消肿结的作用[2]。

络却穴有清热安神,平肝熄风的功效。

络却穴位于头部,内通于脑,故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神志病为主[9]。

针络却穴可使目赤血络消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青风内障,目无所见。”有清头散风之功[4]。

3.9 络却穴主治病证

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

络却穴主治眩晕、耳鸣、鼻塞、癫狂、瘸证、目视不明[8]。

络却穴主治头痛,鼻塞,目视不明,耳鸣;癫狂痫[7]。

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目视不明、口㖞、鼻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等[2]。

络却穴主治眩晕,耳鸣,青盲内障,鼻塞,口㖞,癫狂等[3]。

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等[2]。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抑郁症;

2. 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鼻炎;

3. 其它: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2][3]。

平刺0.3~0.5寸[8][7],局部有酸胀感[7]。

3.10.2 灸法

可灸[2][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条温灸5~10分钟。

本穴少用或不用灸法[7]。

3.11 络却穴的配伍

络却配率谷、列缺,有清热祛风镇静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

络却配天柱、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络却配合谷、印堂,治鼻炎[7]。

络却配肾俞、神门、耳门、听宫,治耳聋、耳鸣[7]。

络却配百会、风池、肾俞、足三里,治头痛眩晕[7]。

3.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络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青风内障,目无所见,头旋耳鸣。

《针灸大成》:主头旋耳鸣。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