瘈脉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瘈脉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瘈脉穴的定位 9 瘈脉穴的取法 10 瘈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瘈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瘈脉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瘈脉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瘈脉穴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瘈脉

1 拼音

chì mài

2 英文参考

Chìmài TE18 [中国针灸学词典]

chìmà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瘈脉 汉语拼音 Chimai 罗马拼音 Chimai 美国英译名 Crazy Vessel 各


号 中国 TE18 日本 18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8 富耶氏 德国 3E18 英国 T18 美国 TB18

瘈脉为经穴名(Chìmài TE18)[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资脉(《针灸甲乙经》),索脉(《医学纲目》),体脉(《经穴汇解》)。属手少阳三焦经[1]。瘈即瘈疭,脉指络脉,此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瘈脉[1]。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

4 瘈脉穴的别名

资脉(《针灸甲乙经》),索脉(《医学纲目》),体脉(《经穴汇解》)。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瘈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许。

6 穴名解

瘈即瘈疭,脉指络脉,此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瘈脉[1]。

瘈,瘛疭。脉,指筋脉及耳后的青脉。穴当耳后青筋络脉处。《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俗称抽风。按瘈为痫类,小儿多患之。本穴在耳后“青筋”动脉处。人在惊风癫痫症发,或三焦火盛时,则此“筋脉”色变青紫,连及全耳灼热,即狂热之表现也,故名此青筋处,为瘈脉穴。《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2]

7 所属部位

耳[3]

8 瘈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瘈脉穴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三分之一的交点处[4]。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1]。

瘈脉穴位于颞骨乳突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中、下1/3交点处[5]。

瘈脉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瘈脉穴的取法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1]。

正坐或侧伏,于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

正坐或侧伏,当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6]。

快速取穴:沿翳风(头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是翳风穴)和角孙(在头部,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即是角孙穴)做耳轮连线,连线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即是瘈脉穴[7]。

10 瘈脉穴穴位解剖

瘈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有耳后动、静脉。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肝由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分布。皮下组织后,除颈丛的耳大神经的分布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穿皮下筋膜,该处无深筋膜,所以直入耳后肌,该肌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1]。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肌支和耳后动脉分布[8]。

布有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和耳后动、静脉[5]。

11 瘈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瘈脉穴有通窍止痛,清热解惊作用[1]。

瘈脉穴具有熄风解痉,活络通窍的功效。

瘈脉穴主治小儿癫痫,有清热散风之功。《论疾诊尺》:“婴儿病,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小儿患惊痫时,此处青筋特显。《针灸大成》经穴歌:“天牖,翳风,瘈脉青。”是古人对此穴,以青筋为特征也,刺之多效。[2]

12 瘈脉穴主治病证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及呕吐泻痢等[1]。

瘈脉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8]。

瘈脉穴主治耳聋,耳鸣,目视不明,头痛;小儿惊痫,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6]。

瘈脉穴主治耳鸣,耳聋,头痛,小儿惊痫,瘈疭等[5]。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视物不清。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泄泻。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痫,惊恐,瘈疭。

其他疾病:头痛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般沿皮刺0.3~0.5寸[1][5]。

平刺0.3~0.5寸[9][8],局部有酸胀感[9]。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8][1]。

13.2 灸法

可灸[1][9]。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14 瘈脉穴的配伍

瘈脉穴配完谷、率谷、外关治偏头痛[1]。

瘈脉穴配完骨治头风、耳后痛[1]。

瘈脉穴配长强或神道、颅息治小儿惊痫[1]。

瘈脉配听会、耳门、翳风,治耳鸣、耳聋[6]。

瘈脉配合谷、太冲,治小儿惊痫[6]。

瘈脉配头维、风池,治偏头痛[6]。

瘈脉配听会、耳门,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瘈脉配头维、印堂,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瘈脉配长强、大椎、太冲,有熄风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15 特效 ***

将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贴于耳后根处,顺时针方向 *** 瘈脉穴1~3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可治头痛、耳呜、耳聋等症[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小儿痫痉,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䁾,瘈脉及长强主之。

《针灸甲乙经》:小儿惊痫,瘈脉、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瘈疭呕吐,泄痢无时。

《针灸资生经》:头风耳后痛,瘈脉、完骨。

《类经图翼》:主治头风耳鸣。

《针灸大成》: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瘛疭,呕吐,泄痢无时,惊恐,眵䁾,目睛不明。

17 瘈脉穴研究进展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