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怎么评论鲁迅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巴金是怎么评论鲁迅的

巴金:悼鲁迅先生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讯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掉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做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十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著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1936年10月在上海

为什么巴金是巴金,鲁迅是鲁迅? 【语文老师留得变态作业……】

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在其《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说鲁迅曾对此作过解释:
“(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其实,在此含义之外,“鲁迅”这一笔名还另有“深意”。先看“鲁”,鲁确是其母亲的姓,鲁迅16岁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母子感情笃深,以鲁为姓,寄托著对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爱;另外在古代,周鲁是同姓之国。
再看“迅”字,除愚鲁而迅速之意外,还有“深意”。据《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绝有力,迅。”“”即激,从犬言 *** ,从水言水性。在文字学上,即孳乳而为激烈的意思。现将“鲁”和“迅”和起来看,“鲁”取自母姓,“迅”古意为狼子,那么“鲁迅”由此可以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大力的儿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牝狼的儿子呢?这个问题侯外庐先生在其《韧的追求》一书中有过解释,他说:“近代启蒙思想运动有一个逻辑规律,即先修改旧时代天经地义的命题,进而否定旧时代这个天经地义的命题。”以“鲁迅”为笔名正符合了这一逻辑规律,孟子曾讲:“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鲁迅”以母为姓,以禽兽为名,是在承认旧时代这一天经地义命题的基础上对他的否定,无父无君的人既然是禽兽,那么我就是禽,我就无父无君,无纲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旧时代的束缚,我就可以迅猛奋起,顽强地向旧势力、旧思想、旧文化作坚决的攻击。由此看出,“鲁迅”这一笔名反映了鲁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旧时代决裂,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决心,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抱负。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著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鲁迅和巴金的笔名各是怎么来的?

鲁迅的“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 字面意思则是愚鲁而迅行。 巴金是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同学巴恩波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著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鲁迅,巴金俩人的笔名是怎么起的?

“鲁迅”,首见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众所周知,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笔名,这一名称符号业已和鲁迅先生的个人形象、文化精神汇为一体,不可分离。先生在对友人解释自己这一笔名含义时,曾自说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遂致其后进而简化、派生、衍变出来“迅”、“L.S”、“L”、“旅隼”、“荀继”、“倪朔尔”、“崇巽”等等笔名
巴金在1985年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时说:“1928年我在法国沙多——吉里城拉封丹中学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为了纪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我就取了一个‘金’字,和成‘巴金’的笔名”。

鲁迅先生、冰心奶奶是怎么评价巴金爷爷的

      鲁迅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冰心 “ 他的可佩——我不用“可敬”字样,因为“敬”字似乎太客气了——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文藻曾对我说过:“巴金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

    冰心写过一篇《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就是写巴金的。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下。

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

30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巴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巴金:悼鲁迅先生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讯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 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掉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 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 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 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 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做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 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著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1936年10月在上海

 

鲁迅和巴金是一个年代的人吗?

巴金曾发自肺腑地说,“鲁迅先生永远是我的老师。”现实生活中,鲁迅确实给过巴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他们的关系不是师生胜似师生。巴金之所以这么说,更多的是出于对鲁迅的尊重和敬仰。
鲁迅比巴金大十三岁,他们之间的交往虽不多,可这对忘年交相处的很好,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并不是问题。鲁迅与巴金是在1934年9月相识,同月鲁迅离寓避难,10月的时候,巴金就远赴日本留学去了。巴金是在1935年秋回国,鲁迅去世于1936年。鲁迅与巴金的实际交往,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鲁迅病重的期间。但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使命,使他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离不开时代变迁的底蕴,为新文学的奠基发展,大胆求索的精神鼓舞,促成了文坛上两位巨匠真正的友谊。

鲁迅的《祝福》评论

没满意的,自己拿分了

评论鲁迅的《死火》

在《野草》里,《死火》是具有鲁迅式想象力的一篇文章。人类关于火有种种想象,总的说来,人们是把火视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但是鲁迅想象的是“死火”,集中了生命和死亡两种意思。我们看他是怎样展开独特想象的。他说,我做梦,梦见自己在山峰间宾士,跑啊跑,突然从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一看,一片青白色,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颜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见了很多珊瑚样的红的影子。在死亡的颜色中出现了生命的颜色,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间展开了一个哲学的讨论。死火对我说:先生啊,请你赶紧把我救出去,否则我将冻灭。我说好,我就把你带出冰谷。死火又说,你把我带出冰谷,我会烧完。我只能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一个选择。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我们在研究鲁迅的《野草·死火》所遇到的一个难点。后来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启发了我。那一年王先生正好七十岁。他说,我现在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什么事不干,这叫“坐以待毙”;要么像大家宣传的那样“发挥余热”,再努力奋斗,但这不过是“垂死挣扎 ”。我只能在“坐以待毙”和“垂死挣扎”这两者之间作有限的选择。你说怎么办?当时我一听,马上想起了鲁迅的《死火》。“冻灭”就是“坐以待毙”;“烧完 ”就是“垂死挣扎”。尽管最后等待大家的都是死亡,但是“烧完”和“冻灭”有没有区别呢?有区别。这个冻灭,他一辈子什么事儿不干,他的生命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光影,这是一个生命的空壳。这个烧完,虽然最后也是完,但他燃烧的那个瞬间是发出灿烂的光辉的,他的生命是充实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哲学,就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结果所有人都一样,但是过程不一样。你奋斗的过程,你挣扎的生命,努力的生命,是充实的,是有价值的。而那浪费的、无所事事的生命是空虚的,是没有意义的,是生命的空壳。这就好像奥林匹克精神一样,贵在参与。这就是鲁迅《野草》的哲学,这正体现了鲁迅那种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的人生哲学。这“冻灭”和“烧完”的命题实际上告诉我们,人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极端的有限性。你不能把人的选择的可能性想入非非,人就是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极其有限的选择。但是毕竟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所以王瑶先生对我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因为垂死挣扎有一种挣扎之美。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