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游法海,空寂满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2022.6.10

心游法海,空寂满足

人心是活的不是死的,它总会动念,总要试图有所作为。你该怎么办?强行按住念头不让它起来是不明智的,就算你有本事按住它,这样修行几十年,也不过是另一位卧轮禅师罢了,还算不上正路。

在《六祖坛经》里面,有人把卧轮禅师的偈语呈现给六祖大师,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卧轮禅师确实有功夫,他能够做到心对应于境界的时候如如不动,不起任何念头,厉害吧!

但是,这样的心和呆子有何差别呢?和石块、木头有何差别呢?假如说有一条河,当风吹来的时候,河水不会起丝毫的涟漪,你说这是什么河?没错,冰河。河水都结成了冰,凝固了。

你让自己的意识心结冰,让它凝固,这就是修行吗?不,这是呆子。这样做能够见性解脱吗?答案是否定的,既不能见性,也不能成就解脱。

为什么?因为即使是凝固了的意识心,也还是意识心,而非本来面目。

问:像这样凝固了的心,对应于境界不动念,为什么还是意识心呢?

答:因为,这样的修行人是用一连串的心念在约束自己的心,他告诉自己不许动念,不要搭理任何外在境界,保持如如不动。

问:不搭理外在境界,保持如如不动,难道不是本来心吗?

答:完全不是,这是一种微细的造作心而非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没有任何造作的缘故。

问:像这样凝固了的心,它的造作在什么地方呢?

答:就在于那串约束自己的心念,那所谓的“保持如如不动”就是一连串微细妄想,仍属于意识心的范畴。按照《圆觉经》所说,这是病态,不是修行,在“作、止、任、灭”四种禅病当中,这属于“止”病,强行止息心念之病。

问:在除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以后,修行人该怎样面对境界呢?

答:对境无心即佛心,如是观察无过患。

问:何为对境无心,可得闻乎?

答:当你问我的时候,我不可得,是名对境无心。虽然我不可得,却一切都明明了了,不入断灭,而且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当此之际,法界如如之性现前,其中无有彼此之差别,无有心境之对立,无有你我之区分,是名本来面目,也叫法界全体。

所谓对境无心,也就是心境一如,或物我同源。本心和世界的关系,就是水和波浪的关系,故说万法唯心所现。

得闲山人曾说过,这世界没有外人。什么意思?离开心则没有独存之世界,离开世界则没有独存之心;万物只是你心中的万物,众生只是你心中的众生。你修行的下手处呢?只是当前之心。

何为当前之心?此刻,你的心不曾陷入妄想分别,是名当前之心。

修行人是否需要息灭妄想杂念?需要。怎样息灭它?好比一缸浑浊的水,怎样才能够澄清?你不要动它,也不要管它,让它自己慢慢沉淀就是了。

当你不理睬妄想的时候,妄想就无趣了,它自己就会歇息下来。妄想歇息之处,一念返照,就是你明心见性之时。明心见性就这么简单,本来面目就这样呈现。

其实它一直在呈现,你视而不见罢了。

本来面目不需要任何约束,它从来就是如如不动的,即使你在起心动念时,它依旧如如不动。无论你的意识心有多么活跃,本来面目还是如如不动。当我打字时,本来面目是如如不动的;当你读念文章时,本来面目是如如不动的,就是这样。为什么如如不动?因为它是空的,其中没有动静之相。朋友们这样去观察,才能够发现本来面目。

所谓修行,不是要修出来一个如如不动,而是你要透过意识心,透过身心造作,去发现那个你本来就有的如如不动。它一直在,从来如此,永不更改。

在变化当中发现那永不变化的,在无常生死当中发现那空寂永生的,乃是修行人获证涅槃解脱的唯一途径。

修行是最简单的,丝毫不必用力,你只需要轻松观察,千万不可陷入其中。当你学会了轻松观察,那样的心境就无比贴近本来面目。如此观察纯熟,忽然间发现了那个永不更迭的空寂之心,一瞬间你就明白了,它就是本来面目,你一直在用它。

这个不可思议的瞬间,就是你明心见性之时,也是本来面目呈现之际。

卧轮禅师的修行并不如法,他也尚未到达真如实际,所以六祖大师回应说:“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六祖大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当你的心在面对境界时,它是柔软的,也是随缘的,如水随风起浪一样,你不妨动几下念头,这丝毫不妨碍你的自性空。

能够随缘自在,才是大乘真空,也叫无上菩提。

心游法海,空寂满足。最广阔的从来就不是宇宙,而是空性法界。宇宙在空性法界当中随缘发生,众生随之出现,那不过是空性的幻化罢了,只要你不当真,你就能够畅游在空性法界里面,于无尽空性当中收获无尽满足。

空寂而满足,本来面目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