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字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1. 文言文 “著”的意思

著 zhù

本义:明显、显著。

〈形容词〉

著,明也。——《小尔雅》

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大传》

著不息者,天也。——《礼记·乐记》

〈动词〉显现、显扬 。

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大学》

诚则形,形则著。——《礼记·中庸》

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韩非子·功名》

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著其洁。——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动词〉写作、撰述,。

仆诚已著此书。——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著书之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携所著书。——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动词〉 登记、记载、标出、建立。

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论游户自实》

书其贾数而著其物,若今时题署物。——《周礼》

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

〈名词〉作者、作品、土著。

。。等等

2. 文言文中“书”是什么意思

【读音】:shū

【字义及举例】:1、书写,记录,记载。

书,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2、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3、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4、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6、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组词】:书籍、书写、书院、书展。

3. 文言文中什么字有“是”的意思

汉字若 释义ruò ① 像。

《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 ② 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 ③ 你;你们;你(们)的。

《鸿门宴》:“~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役,复~赋。”

④ 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 至于。《齐桓晋文之事》:“~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 假如;如果。《肴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⑦ 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 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华】若木之花。 【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生于日落之处,青叶赤花。 【若时】⒈顺应天道。

时,四时;天运。⒉此时。

⒊彼时。 【若属】你们这些人。

【若许】犹“如许”。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

4. 文言文的翻译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文言文>

[ 标签:文言文 ] 急 ㄣ钛緼媃↘MM 回答:2 人气:4 解决时间:2008-07-23 09:52

满意答案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⑥内侍:此指太监。⑦遽:匆忙。 ⑧规:勉励。⑨益:得益。译文: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还是说不行,太宗问其为什么呢,王著说“你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宜于王著的劝戒。

5. 文言文的之是什么意思

之:

动词义:

1、会意字。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2、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代词义:

1、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2、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义:

1、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词义梳理:

1、生出,滋长。

2、往;至。

3、用;取。

4、是。

5、代词。这;这个。

6、代词。他(她,它);他们。

7、代词。其,他的。

8、代词。用于自称或对称。

9、代词。指代处所。

10、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1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3、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古代也常用于姓名之间。

14、介词。相当于“于”。

15、介词。相当于“诸”,之于。

16、介词。相当于“以”。

17、连词。与;和。

18、连词。相当于“而”。

19、连词。相当于“则”。

20、姓。汉代有之马宇,明代有之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