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活中的你,总喜欢用“我以为”来办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这两天天气变冷了,大清早起来准备加件毛衣,翻箱倒柜找了个遍,都没见到毛衣的痕迹。

突然停下来回忆了一下,才发现落在家里了。

“来,把这件毛衣带上,到了学校冷。”家里人唠叨着。

“不带了,现在去学校以后,天气开始变暖,派不上用场了。”

“到冬天了可以穿呀,现在先防着,不然下次回家得是春节了。”

“额......不用了,到时候不穿这件了,穿其他的。”

是的,去年以为到了大学,不会再穿的毛衣,于是丢在了家里,而现在冬天真的到来了,才发现还是需要它的。

这件事,使我后悔了一早上。

生活中的我们,喜欢在事情还没到来时,利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做事,总是习惯用“我以为这件事怎么怎么样的”来处理事情,而不愿意听取他人善意的意见,最后导致自己后悔莫及。

《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关羽死后,刘备复仇心切,再加上自己以为蜀国兵强马壮,占据绝对优势,于是不听诸葛亮建议,举全国之力出兵伐吴,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溃不成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朝名臣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发出这样的感慨,也正是有魏征的敢于直言,再加上唐太宗的虚心听取,才有了当时的太平盛世。

同样也是发生在唐朝帝王身上,唐肃宗就没有那般睿智了。他不听宰相李密良言,一心想要先取长安跟洛阳,急功近利,不肯顾全大局,最终致使安史之乱遗祸良久,后唐动荡不安。

历史虽是过去,但也是生活,古人也一样,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在生活中,总是凭借“我以为”来处理事情,而很少考虑别人的意见。那些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不能说都像唐太宗般流传千古,但至少生活都过得幸福美满。

大二那会,做兼职,认识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大叔,姓赵,我称他为赵师傅。

赵师傅要我在市里面的高校,帮他找一间食堂窗口,让他卖牛肉汤,还答应成功了以后给我相应的报酬。

那段时间,经常跟他接触,在跟他的聊天中,发现他从高中起,就辍学,一心经商做生意,二十多年来开过网吧,卖过影碟,做过服装生意,不过都草草收场,没有获得太多的成功,现在而立之年,又想起了卖牛肉汤这门生意。

赵师傅从皖北孤身一人跑到皖南,留下妻子在家里照顾唯一的儿子。他跟我说,很多人都劝他别做生意,说他没有经商的天分,但他一直认为自己适合,并且善于做生意。

最后,我成功帮他找到了一个食堂窗口,但是在最终拿报酬的时候,他却拿不出来了,因为这二十多年来,他根本没有赚到钱,倒还从家里的兄弟姐妹身上借了好多钱,只为了实现他的成功梦。

后来,我又在跟他的接触中,认识了他的姐姐,是一名大学教师,家庭过得幸福而美满。因为她知道赵师傅很相信我,于是私下告诉我,劝我多跟赵师傅说一说,赶紧回家找份工作,跟妻子好好生活,别做生意了。她还说家里人都劝过他多次,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一定能成功。

我听了之后,在每次的聊天中,也时不时暗示赵师傅牛肉汤不好卖,生意不好做之类的,可是赵师傅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觉得在这样一座三线城市里,一碗十五元,不大不小的牛肉汤,在高校的食堂里一定能够经营的风生水起。

后来,因为窗口相关的事宜都完成了,我跟赵师傅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只是在今年八月份,听到同学说,赵师傅的牛肉汤已经关闭,在学校经营不下去,太贵了根本没人买。

赵师傅一心做生意,从来没听过别人的意见,总觉得自己拥有过人的经商天赋,但最终的结局并不像他梦中的那般精彩耀人。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不会像赵师傅这般偏执,但是我们也总是在一件件小事中,后悔莫及。

没出门之前,老妈叫你多穿一件,你偏偏觉得外面不冷,结果出门被冻得半死;

室友告诉你老师今天点名,你却不以为然,认为不会点名,结果真的点名了;

考试之前,学霸告诉你这道题会考,要好好准备准备,你就不信,结果试卷一发下来,你就后悔了;

毕业找工作,看着周围人都在忙碌,你却不着急,老师跟你说“金九银十”,再不找来不及了,可是你不听,以为还有时间,等明年再找也不迟,结果真到明年了,你才发现机会少得可怜.......

为什么生活中的你,总喜欢用“我以为”来办事,而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呢?

可能因为你自信,因为你自傲,很多原因,谁也说不清,但是却有改变的方法。

那就是:放平心态,虚幻若谷,当你每次要否决别人意见,坚持自己想法时,停下来思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到底是不是对的,如果想不通,可以试着再找其他人问一问,多跟别人交流交流,多吸取他人的意见。

生活中的你,别再被“我以为”耽误了时间,而始终活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中。

多听别人意见,少凭我以为办事,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