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22
第一次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那一年的春季,诸葛亮扬言要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城(今眉县北),令赵云、邓芝等作疑兵,进驻箕谷,用来吸引魏军。魏军果然上当,派出大将军曹真带主力来抵挡。自己则乘机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魏明帝十分震惊和恐慌,急忙亲自到长安(今西安)督战。当蜀军在街亭与魏军交战时,前锋马谡擅自改变诸葛亮的作战计划,弃城守山,结果被魏国名将张郃乘势围困击败,使蜀军失去了战略要地。另一路的赵云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因初战受挫,失去前进的依托,于是退兵回到汉中,斩马谡,请求降官职三级,整治蜀军。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离蜀汉,重新归附魏国。
第二次是同一年的冬天,诸葛亮乘孙吴的陆逊在石亭打败魏国的曹休之机,带兵出击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了二十多天没有攻破,魏国大将军曹真带兵增援。由于蜀军粮草用尽,不得已又退回汉中。魏国的将军王双派兵追赶诸葛亮,诸葛亮打败了他,并把他干掉了。
第三次是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魏国的雍州剌史郭淮带兵想要攻击陈式,诸葛亮亲自赶到建威,将郭淮打得退了回去,于是占领了这两个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抚羌人。`
第四次是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这一次不是进攻,而是防守。魏国不堪蜀国的骚扰,想一举将蜀国消灭。于是兵分三路进军蜀国:曹真出斜谷、张郃出子午谷、司马懿走祁山一线,各路南下,来攻打汉中。诸葛亮统军在城固赤坂严阵以待。但因魏国发兵没有多久,中原和关中地区连降暴雨,伊水、洛水、黄河、汉水,到处泛滥,行军困难,短短的子午谷,张郃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一半。魏明帝只好下诏退兵,第一次伐蜀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第五次是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发明木牛运送粮草,兵出祁山,并包围了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击败魏军,抢收小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山。魏将急躁,率军尾随追击。待魏军逼近时,诸葛亮复出祁山,歼敌3000人,司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当诸葛亮率部乘胜追击魏军时,中都护李严假传撤军圣旨,只得退军,于木门(今甘肃天水南)设伏射杀魏国名将张郃后,还师汉中。
第六次是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的春天,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一方面又发明了流马运送粮草,另一方面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率十万兵攻打魏国,没有取胜,就撤回了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六出祁山”跟魏国交战,本来各有胜负,属“兵家常事”。但历代一些诸葛亮的反对者们却偏激地认为,“六出祁山”无功就是过,因为蜀国在三国当中力量最为弱小,多年征战,需要耗费极大的物力、财力和民力,致使本来就相当弱小的蜀国更是弱不禁风,因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甚至成为了他们否定诸葛亮的一个主要的事实依据。
然而,如果我们立足于三国时期的大背景和蜀汉当时的实际情况,站在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的角度来全面深入地考察这一历史事实,我们就会体谅诸葛亮的苦衷,叹服他的眼光,敬佩他的为人。
从战略上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实在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2个回答  2013-12-22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