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肉的民间传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相传三国时(公元223年)蜀汉先主刘备亡故,西南夷地区的上层统治阶级“南中大姓”乘蜀内忧外患之机(内忧君王刘备死,外患与东吴失和,北有强敌曹魏逼近),公开反蜀搞分裂割据。
丞相诸葛亮承先帝刘备遗愿辅佐少主刘禅治理蜀国。面对内外的巨大压力和威胁,诸葛亮在认真分析研究蜀国的内外处境之后,认为要想达到刘备东拒东吴,北灭曹魏一统天下的宏愿,当务之急是需先修好内政,他选择了内抚百姓,外与东吴续盟的政策,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蜀国国内秩序井然,百姓安定,国力增强,内部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在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诸葛亮看解决“内忧”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此年春亲率大军南征,对发生在越嶲郡(今西昌)杀死守将的“夷帅”高定元,绑架益州(今云南晋宁)太子送东吴的孟获和在牂河(今贵州黄平)发动叛乱的朱褒等进行征剿。
诸葛亮亲率西路大军由安上(今宜宾屏山县)沿绳水(金沙江)水路进入越嶲郡,在越嶲一役中大败叛军,在将叛军首领高定元斩首后,诸葛亮继续率大军南下向盘踞在南中益州的孟获发起讨伐,大军经会无(今会理县)由古渡口拉祚渡过泸水(雅砻江)进入盐边地界驻扎休整,史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此时丞相的南征大军经千里跋涉,一路征战已是人困马乏,再加上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气候炎热,肉类送抵前线早已腐烂变质而不能食用,致使将士们体质每况愈下,战斗力呈下降趋势,诸葛亮对此十分着急,但一时又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来。
一日夜晚,诸葛亮怀着十分忧虑的心情带着两名贴身侍卫走出军帐漫步,不知不觉中来到当地一土著笮人家中,主人见有贵客临门,忙吩咐家人摆上酒肉招待丞相,诸葛亮夹起碗中一片肉放入口中慢慢细嚼,这肉不是新鲜猪却口感细腻,香味绵长,诸葛亮颇感奇怪,忙问这肉是如何制作的?放了多久?主人答曰是当地笮人发明的,名曰油底肉,这肉已存放一年多了。诸葛亮听罢,暗自叫好,忙起身拽着主人道“走,到我军帐中去教军厨们制作油底肉。”就这样,诸葛亮在无意中就成功地找到了解决军中将士们营养补充问题的办法,使部队的战斗力和将士们的体能得到了恢复,并在后来与孟获的战役中留下了“七擒七纵”孟获的美谈。
翌年秋,诸葛亮完全取得了平定南中的胜利,班师回朝后,每每提到笮人的油底肉都还总免不了要大加赞赏一番。
今天生活在笮山若水的盐边人,不仅把祖先发明的油底加工制作技艺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还把它推向了市场,注册了商标,使其成为了众多来攀枝花旅游的游客们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礼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