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人物的精神》作文指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素养实际就是写作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以及书面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还包括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联想,想象能力等。

统编语文教材均是主题为单元安排阅读教学,以主题为单元的教材强化学习独特的阅读感受,提高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单独的写作技巧的训练,又容易使作文教学片断化,零散化。使作文写作脱离了,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核心的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难能可贵的是,统编语文教材每个主题单元后面,安排一定的写作技巧训练,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仅凭灵感和经验指导写作。

在读写结合中学会写作,已经成了当下我们老师的共识。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不可偏废。以名家名篇为单元主题的经典阅读文本,体现了系统的文体知识特点,让学生阅读、运用、达到读写结合、熟练掌握的目的。每一篇选文都突出了主题意识,要求每篇写作也要有一个清晰鲜明的主题。但是仔细思考,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些经典的文本有各自的时代烙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些脱节。需要我们老师适时的补充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优秀作品。把阅读别人的生活和阅读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就避免了,机械模仿,陈旧呆板或者情感失真,表露偏执,空话连篇,虚假的现象。

另外,统编语文单元作文训练,只给我们提供简单的写作知识以及课例文本,并没有一个操作流程,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此基础上有自我的思考与创造。无论哪一种教学流程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自己的生活得以表达。

文章写出之后,就需要批改。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老师的课业负担非常繁重,还要强调是学生自己学会修改习作,叶圣陶先生说的自能作文,包括独立写作和自己改两个方面。改作文不能认为是教师的事,文章修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一步。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将教师设计和学生写作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学生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符合主题作文教学要求,通过评价标准,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触类旁通,学生在自我的反思中,使每一篇写作都能够更臻完美。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并结合自己对“分享——唤醒——体验”作文教学支架的研究。《写出人物的精神》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 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性格与品质的方法,进一步把人物写生动。

2.积极参与写作训练,能够按要求写出作文,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

3.学习总结得失,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性格与品质的方法,进一步把人物写生动。

2.积极参与写作训练,能够按要求写出作文,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按要求写出作文,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流程:

一、 学会倾听、激发兴趣

1、 呈现知识,引出话题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

  2、 充满趣味,调动情绪 让我们听读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思考:文中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文中的父亲有那些品质?

  父亲,还记得吗?曾经我们的家是那样的穷,妈妈没工作在家,您一个人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每日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养家,可您从不厌倦。那日,您下岗了,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垂泪,她不知道以后家里的日子要怎样过下去。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您走到妈妈身边,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不活?”是的,以后的日子,您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一些微薄的资助,您重新开始,在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不知疲惫。每次看到您(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发,妈妈眼里总是蓄着泪水,而我总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坚强 。

3、 明确指向,有的放矢

文章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写出了一个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的父亲形象。刚毅坚强、毫不屈服等都是父亲身上闪光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优美人性的表现。   人物精神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 等等。我们写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灵去 感受,去发现,去描写人性的光辉。

二、 自由倾诉、体现生活

1、 挖掘文本,活跃课堂

同学们:在听读中哪一个小片段或句子打动了你,触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1)您走到妈妈身边,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不活?”(语言)

(2)每次看到您(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发,妈妈眼里总是蓄着泪水,而我总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坚强 。(肖像)

2、 再现生活,感受情景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生活情境或者让你感动的细节呢?说说你心中的感动和美好瞬间。

例:我们的英语科任老师兼班主任。

刚上初中,您似乎有些欣赏我,于是凭着几面印象和瞅着我几番的办事效率,选我为班长。我成绩算不得是最好的,但在班级中也还优秀。记得有次数学测试考得极差,我不想让您知道,可您却知晓了,我有些纳闷。

课后,我的铁哥们儿跑来告诉我,他说,数学科代表本是最有实力当班长的,但因为我抢先一步占了去,所以我这次测试考得不好,她就故意把我的试卷给老师看,想借这次的成绩改变老师对我的信任,让老师对我的印象打折扣。 我认为若不是她有意让您知晓这次的成绩,您是决不会知晓的。顿时气上心来,气的不是科代表的小心眼,而是气她与我的友情竟因为区区班长之职遭到亵渎,也气您那时知晓了我的成绩后,瞪着我的模样,所谓“考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不过是一次失误,您非但没有鼓励我,还这般冷落我,我气愤您竟被一张小小的试卷挑拨了关系。

几天后的早读前,您把我叫进办公室,我惊讶您竟没批评我这次的成绩,而是问我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是不是有什么烦恼。您还说,您可以当我的倾听者。最终您还告诉我一件事实:原来,那日是您自己想要看看班级的数学成绩,而找了科代表要考卷,偶然看到了我的成绩,是我的铁哥们儿误会了,以为是科代表故意让您知道的,便也使这误会“一误再误”。我听了这些不禁怅然若失。我怎可听信片面之词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我便向您倾诉这几日闷闷不乐是因为与科代表感情的裂痕,心里一直不痛快。现在好了,误会冰消雪释,我也不再懊恼了。

您还对我说:“为人处事要有宽广的胸襟,若是为了这等小事而气恼,那就太小家子气了。人生曲曲折折,朋友也好,同学也好,你若敬人一尺,他人必敬你一丈。”我豁然开朗:这次测试考差了本就是自己的原因,怪不得别人,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不该如此吗?想通了之后,便向科代表道歉,冰释前嫌。

例: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 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  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 ,躲在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3、 丰富活动,拓展体验

一场家庭争论(找存折)

提示:

1.设置场景和争论点,回忆争论时人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抓住人们的不同精神气质和个性展开描摹。

2.可以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写出他们在争吵中的不同表现。

3.不妨深入人物内心,想象他的心理,尝试进行心理描写。

参照素材:

争论

我的家十分温馨。但爸爸妈妈的性格各不相同,总喜欢时不时地顶几句话。 前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晚上,妈妈四处找银行存折,直到把家翻了个底朝天,存折仍不见踪影,妈妈眉头紧锁,手托着下巴,想了一会儿,像名侦探柯南一样,去询问“嫌疑犯”爸爸。 爸爸正躲在他的安乐窝——沙发上看电视,看得眉开眼笑。

眼前突然变出了气势汹汹的妈妈:“喂!存折呢?”爸爸吓得全身颤抖,不敢去看妈妈,闭上眼睛大喊:“冤枉啊!你什么时候看见我碰过你的东西啦?”一句话如同汽油浇在熊熊烈火之上,气得妈妈红润的脸都绿了,眼睛里喷射的怒火灼灼伤人:“哼!那你说在哪?难不成长翅膀飞了?”说完,又怒气冲冲地去房间找存折。

我一人可怜巴巴地缩在角落,眼睁睁地看着这出“悲剧”上演,却无能为力,心里像有千万根针在刺一样痛。爸爸望着乱七八糟的房间,传来刺耳的乒乒乓乓的声音,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

突然,房间里传出一声惊喜的叫喊:“快来看,在这儿!”我和爸爸互相看了看,百米冲刺似的进了房间。只见妈妈手里拿着存折,欣喜若狂,眉毛好似弯弯的月牙,眼睛里的怒火被大水平息了,嘴角漾起一丝笑容。

我本以为一场风波即将结束,正在感谢“知情”的存折从天而降,却没料到还有一场更大的风波等着我们。只见爸爸一个箭步冲上去夺过妈妈手中的一个包,小心翼翼地放回抽屉藏好。他长长地舒了口气,转过身对妈妈说:“你别乱动这个包,里面有我一生的心血呢!”刚刚灭掉的火又燃烧起来,妈妈的火气又上来了,变成了凶猛的狮子,扭过头去,一脸的不屑:“都是一家人,我能把你的证书怎么样?烧了?”爸爸四下瞧瞧,故意压低声调:“那可不一定!”天哪!这两个人是怎么了?头脑发高烧了呀?句句针锋相对,鸡毛蒜皮的事用得着这样大动干戈吗?这时,他俩尴尬地相对着,谁也不肯先认错。

空气几乎停止流动,令人窒息,我受不了了,站了出来:“别再闹了。都是一家人,想弄丢东西都难。整天疑神疑鬼的,累不累?快去看,有好看的电视剧!” 爸爸妈妈又坐在一起看电视了。一场争论终于结束了,还是平静好!希望永远不要再有这样的“家庭风波”了!

学生点评:爸爸妈妈两场争论,着力表现争论的动作、语言、神态,让读者看到一个急性子、火爆脾气的妈妈,一个能忍让有时又不服输的爸爸,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 情感朗读、对话名篇

1、 自主发现,读出特色

(1) 《邓稼先》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 《回忆鲁迅先生》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打一个包裹也要亲自动手,弄的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窗外的黄昏,窗内许先生低着的头,楼上鲁迅先生的咳嗽声,都搅混在一起了,重续着、埋藏着力量。在痛苦中,在悲哀中,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那样坚定。

(4) 《孙权劝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2、 合作交流,碰撞思维

在第一单元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领略了几篇经典的写人美文,还体会到了要各种手法把握人物特征,表达人物感情。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可不可以加以借鉴呢?

《邓稼先》——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回忆鲁迅先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孙权劝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 认知分享,建构思路

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 写作提示:

1.先补全题目。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 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 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建构思路:(审明立意、精心选材、理清文脉、表达真情)

( 一)、题目:

(二)、中心内容:

(三)、主旨:

(四)、结构:核心词语或简明段意(可注明详略)

1、入题(开头)1——2段

2、重点段(主题)3——7段

3、点题(结尾)8——10段

(五)、入题前想到的相关优美句(名言、环境、哲理、抒情)

四、 自主生成、促进成长

1、 自由写作,反映心声

例文欣赏:

这样的人让我难忘

这样一个深秋,天暗得早。

小路上没有霓虹,只有广阔夜空中一弯清冷的月亮散发着幽幽的光,只有一阵冷风吹过,飘下满地的落叶,与风一同在街边旋转着。

我就这样一直走着,一直低着头走着。直到我感觉到一丝微弱的亮光照亮了路,才缓缓抬起头来。前面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佝偻着。他背对着我,正咳得厉害,旁边是一个比他大得多的地瓜炉子,火膛里闪着红光,上面用厚厚的花格子布捂得严严实实。等我走近了,那人才长舒了一口气,慢悠悠地转过身来。

微弱的光下,他灰白色的头发稀疏而且乱七八糟,有点像鸟窝里的干草。沟壑纵横的一张脸,黑黝黝的。下面是麻秆儿一般粗细的两条腿。 老人见我看他,也就盯着我,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忽然咧开嘴乐了:“同学,买地瓜不?”一口方言,听起来很温暖,我点点头,老人掀开花布,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看看四周,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何要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卖东西,他只是麻利地称着东西,笑而不答。

直到有一天,我回来的稍晚了一些,远远地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小孩站在老头的面前,仰头望着老人从炉子里挑出两个最大的地瓜递给他,小孩用衣服兜着冒着热气的地瓜飞快地跑向一个黑暗的角落,那里隐约躺着一个女人。 就在这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老人那日的笑而不答……

这个在我成长中最难忘的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生活有时也需要那么一点人情味,好让人们感到亲人以外的温暖。如果只有一味的冷漠,又怎能叫做生活呢? 花落花开间,又过了几年。

还是这样一个深秋,还是那个熟悉的角落,却再也闻不到地瓜的香甜,那对耐人寻味的母子不知从何时起,也不见了踪影,但多年前的那个佝偻的瘦小身影,那一口温暖的地方口音,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却让我难忘。

现在,心中的这些记忆,即使在清冷阴寒的深秋,也仍会散发出丝丝温暖。

【点评】本文写了一个卖地瓜的老人热心帮助一对母子的故事,突出了老人的善良,表现出人性的温暖。环境描写能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感受。首尾照应,结构安排巧妙。

2、 感情朗读,展示自我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语

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3、 多元评价,关注成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