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两篇3000字以上的中外名著读后感

请教高手:中外名著读后感两篇 3000字以上 谢谢!

都是自己写的
浅评《双城记》——爱情、友情、责任
读完《双城记》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不只因为那10天的课、4天的旅游,归根结底是我的懒惰,懒惰得让我害怕。但今天总是写了,对自己也是个安慰。

“那是最好的年代,那是最坏的年代,总之,一切都用最高比较级才能接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下,伟人又得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历代积攒下来的仇恨得以发泄,高尚的美德能闪耀出光辉。群众的愤怒是可怕的,仇恨在贵族的压迫下越积越深,于是,这些被贵族们当作老鼠一样蔑视的群众进行反抗了,他们的仇恨无法使他们得到高尚的情怀,无法有理智的呼声,虽然每个人都有善良之心,但他们善良的火光被仇恨湮没了。在贵族享受搅成泡沫的巧克力时,受苦难的老百姓只能吃草!于是,革命产生了,断头台被造出来了,它高傲地站在巴士底狱面前,像锄草机一样斩碎封建主义制度,以暴力对付暴力,以为这样就能消灭仇恨、还清血债吗?革命是和谐,不是恐怖!在以恶制恶的对抗中,人性的火光渐渐闪现。“我看到这个时代的邪恶,和造成这一恶果的前一个时代的邪恶,逐渐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这就是革命所产生的效果,恶与恶的斗争中将被理智的呼声所取代,巴士底狱、断头台,这代表了两个时代的产物都将随历史长河消逝,取代而之的是公正的法庭。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人做出牺牲来偿还那些数不清的血债,用爱来报答恨,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中,产生了《双城记》这样的悲剧。

一、为了你,为了你所爱的人,我愿意做任何事。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作出任何牺牲。

————西德尼.卡顿

这句话就构成了卡顿悲剧的一生,卡顿一出场就带着悲剧色彩,在法庭上抬着头望着天花板,眼中充满了忧郁。卡顿与达奈长得一模一样,他们的身份却不同,地位也不同,虽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在那个身份代表一切的时代,卡顿和达奈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卡顿可以说是碌碌无为地过了一生,虽然年轻,但没有事业,只能成为一条跟随狮子的豺狗,因为自己的消沉、自暴自弃,而空有真才实学和美好的情感,却无法,也不能振作起来。他明知道自己爱上了露西,却没有勇气去追求,一方面因为没有财产,另一方面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得到如此美好的事物,只是默默地注视着露西,他心里很清楚“他与露西毫不协调,而且之间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嫉妒达奈能与露西结婚,但他并没有把嫉妒演化成仇恨,他是理智的,他知道自己无法给予露西像达奈一样的爱,他自己仅仅得到的是露西的怜悯和友情。与其使露西、达奈、他们的孩子、马内特医生、洛里……都痛苦,不如自己选择高尚地离去,让自己所爱的人永远铭记在心。爱情都是自私的,但卡顿决定为自己所爱的人的爱人赴死他挽救了许多的幸福,也成全了自己,不然他余下的一生仍然浑浑噩噩,虽然自己能给露西以安慰,但终究不能给露西幸福,给自己所爱的人幸福而不是痛苦,这使卡顿做出了早已期望的决定。为高尚的意志而死,要比无辜者偿还血债神圣得多,“我做了一件比我所做过得好得多,好得多的事;我就要去比我所知道的好得多,好得多的安息处。”于是,他用高尚地死,结束了这在世上的豺狗似的生活。

二、 马内特医生

他几乎要在两人面前脆下,但是达奈伸出一只手拉住了他,叫道:
“不,不!你做过什么?你做过什么?为什么要向我们跪下?我们现在才明白了你那时的斗争有多么痛苦。我们现在才明白了在你怀疑、而且知道了我的家世时受了多大的折磨。现在我才明白了你为她的缘战跟发自天性的憎恶作了多少年斗争,并且克服了它。我们用整个的心、全部的爱和孝顺感谢你。愿上天保佑你!”
她父亲的唯一回答是双手插进满头白发,绞着头发发出惨叫。

马内特医生的语言并不多,但他是整本书的主线,因为他,达奈得以获释;因为他达奈与他的女儿结婚;仍然因为他,达奈被判处了死刑。当他得知他的女儿的爱人的家族就是把他抓入监狱的人,他女儿的爱人是那个家族唯一的后代,唯一可以把仇恨发泄的地方,但达奈又是一个如此善良的人时,马内特医生作出了理智的决定。本想就此隐瞒下去,但现实是残酷的,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人们的仇恨积攒得太深,一个个类似的凄惨故事似乎每天都在发生,哪个平民家里没有受到过贵族的如此压迫?在法庭上,又听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凄惨故事,难道会有理性的声音吗?就算医生进过巴士底狱,那也不是因为此事吗?就像德伐日太太说的“那医生在他周围不是很有影响么?”德伐日太太对复仇女神笑笑说,“现在你来救他吧,医生,来救他吧!”医生为了自己的女儿的幸福、对无辜者的怜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虽然这违背了他复仇的意愿,让自己在巴士底狱的日子中所受的苦难付之东流,但他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当他无能为力时他竟要给达奈道歉,可以见得人性的光芒是如此的耀眼。

三、 达奈

达奈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一个善良的贵族,在当时看来仅仅是一个笑话。自己家族中欠下的血债就是要牺牲善良的家族成员来偿还的,不然如此高傲的家庭不肯低下高贵头来为人民着想。达奈因为痛恨自己的家族而改变了姓氏,捐出了继承的遗产,他同情受苦难的人民,但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最终遭到受苦难的人民的仇视。三次上法庭受审,三次都有死的危险,或许鲜血的涌出会平息受压迫者的怒火,于是他已经决定了为自己的家族来偿还这笔永远也还不清的血债。但一次次地卡顿救了他,因为他能带给他们亲爱的露西幸福,为了为自己而牺牲生命的人,就应该好好活下去。这就是达奈应该做的,他和露西会永世不忘卡顿的恩情,继续为人民谋福祉。

四、 洛里先生

生意,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把一切事情都归为业务,为自己公司办事是他唯一的目的。但他虽然口头上说着业务,但心中却为了自己的老朋友们鞠躬尽瘁,他是露西的监护人,他尽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责任,虽然有些并不是他的责任,但他总是很热心做事,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努力着,为自己的朋友忙碌到深夜也在所不辞。洛里先生的所作所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正直的老人。

五、 德伐日太太

她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仇恨的化身,复仇的女神。时代造人,德伐日太太是一个可怜的人,很小就背井离乡,逃避贵族的压迫,只因为自己的姐姐长得漂亮,所以全家人死的死逃的逃,对于一个随便毁坏平民幸福的贵族,德伐日太太能在他们的孩子身上找回怜悯之心吗?她完全被复仇之火所吞噬,以至于烧死了自己,德伐日太太的死与侍者仇恨的消亡,而普罗斯小姐因保护自己所爱的人失去听觉也预示着革命的成功虽然消除了仇恨,却是要付出代价的。德伐日太太在复仇的喜悦中死去了,结束了她可怕的一生,但这是对她家庭的最好回报,血债的以偿还,无辜者的灵魂得以安息,愤怒得以抚平(虽然极不理智)。她没有看到自己所恨的人的死,表面上是一种失败,实际上,因为卡顿已经替达奈而死,目睹卡顿的死虽然能激发德伐日太太的兽性,但作为已经复仇的人,德伐日太太已经不需要在经历血的洗礼了,或许这就是她最好的结局吧。

=================================================================================

当卡顿牵着那个无辜的小女孩的手走上断头台时,他的心全部寄托在这个小女孩身上,没有人能如此平等地对待他,能如此爱着他也为他所爱,“这两个本来个在一方,由大不相同的宇宙母亲的孩子,眼看着眼,你一言我一语,手拉着手,推心置腹,他们在黑暗的道路上相遇,要一起回家,安息在上帝的怀里。”仇恨终于得到平息,卡顿为小女孩指引她最后的道路,他们坦然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因为他们心中怀有高尚的想法,庄严平静地宽恕了世间的罪恶与不公。

浅评《红与黑》——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哀

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于连加在这两个选择之间,这两个渠道都可以使一个人从底层社会爬到上流社会,于连想尽一切办法向上爬,可惜在即将看到曙光时却良心发现了。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担心再安于现状10年之后自己的野心将消退,可用不了10年,他就厌恶了黑暗的世道,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初读《红与黑》,只觉得很鄙视于连,自私、野心大、为爬上上流社会而挑逗女性、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一切使我觉得厌恶。可当我读完整部作品时,心中却充满了悲伤,心头酸楚感油然而生,猛然觉得似曾相识。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追求一己私利有什么错吗?错就错在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不该生在底层社会,错就错在于连生不逢时。而上流社会又是怎样的呢?虽受到过良好教育,但许多人的心都受到了社会的腐化,仗着自己的势力对在底层社会苦苦挣扎的人民麻木不仁,从他们身上来榨油水,于连与他们的最大区别就是心中还怀着善良之心,默默地为他们流泪,因为于连知道自己只不过出生地跟他们差了条街罢了。

让我觉得恶心的是他勾引名媛贵妇,并把这种做法当作加入上流社会的手段,拿破仑的时代过去了,又回到了贵族掌权的时代,一切都要耍手腕,于连崇拜拿破仑,但不要忘了拿破仑并不是平民出身啊,在19世纪初平民出身只有从神职人员做起才能提高社会地位。可于连看透了教会的腐败,开始走捷径,这是聪明人的做法。于是于连开始勾引贵妇,凭借他的天赋是很容易得手的,可惜使自己也陷入了情网,并最终死在了这里,难道这是玩弄感情的人应有的下场?但这对于连讲只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罢了,从始至终他认为这都是正当的。确实,倚仗贵妇对自己的感情他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可地位的提升究竟有什么用呢!最终还不是胸怀大志却无用武之地吗!这就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所造成的,诞生了无数于连却只出现了一个拿破仑。那是一个令英雄们欲哭无泪的时代,现在又何尝不是呢?

在这种社会中,于连给自己戴上了虚伪的面具,但他的心永远不属于这种虚荣的社会,“我喜欢在俯瞰维里业的那座大山上的一个小洞里安息,是的,安息,正是这个词。我有好几次跟你讲过,夜里躲进这个山洞,极目远眺法国那些最富庶的省份,野心燃烧的我的心,那时候这就是我的激情……”于是当他有能力逃跑、重新得到很高的社会地位的时候,他选择了死亡,被斩首总比自杀好,于连无数次想到过自杀,但在他的心目当中最神圣的拿破仑都没有自杀,在他对社会绝望之时,正好放弃了上诉,成为一个殉道者是对这个肮脏的社会无声的抗争。

德.雷纳夫人的爱

于连始终以一种愤世嫉俗的姿态示人,但他最终向命运作了妥协,他最初为了报复上层社会对自己的压迫而挑逗德.雷纳夫人,但最后变为了全身心地爱着德.雷纳夫人,最初他对德.雷纳夫人的爱情只停留在拿破仑式的占有感、胜利感、满足感上,后来德.雷纳夫人却成了他唯一的真爱,使他在临死时得到安慰。这就是于连从一个野心家转变为一个看破红尘的人的转变。德.雷纳夫人温柔体贴,是于连唯一的倾听者,就是因为她对于连的爱才感化了于连,这是德.雷纳夫人的初恋,很露骨地对情敌的猜疑,没有丝毫虚伪,于连需要这种像羊一样的女人来使他像狼一样的心平静下来。

可德.雷纳夫人的心里一直处于矛盾状态,她是一个保守的女人,本想像其他同样命运的妇女一样,一辈子恪守妇道安分守己。但就因为她从来没对别人产生过爱恋之情,所以对于连近乎狂热的挑逗她无法克制自己。可分开数年之后,由于女人的嫉妒与软弱她破坏了于连的锦绣前程,可她心中仍然狂热爱着于连,当于连动手杀她时她却心存感激,如此矛盾。德.雷纳夫人的爱是最纯粹的,她的下场是这些父母指定婚姻时代的悲剧,没有爱情的婚姻永远不会有好的下场,女性只能做别人的情妇才能享受爱情的快感,于是就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不由得感叹还是社会主义好-_||

玛蒂尔德的爱

在我看来,玛蒂尔德对于连的爱大部分出于对浪漫的追求,她厌倦了千金小姐的生活,一直渴望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哪管它的对象是谁!她对于连的爱大部分出于对贵族信仰的挑战,一种对玛格丽特爱情方式的狂热崇拜、效法。但她似乎缺少内心中纯真的爱,于连明白,他死了几年之后,玛蒂尔德的狂热感情将完全消散,因为没有牢固的爱情作为支持,这种一时的疯狂过些日子就会觉得可笑,就像于连当初挑逗德.雷纳夫人一样,玛蒂尔德也同样是出于虚荣和满足感爱上于连的,或许她在于连快要死的时候真正爱上了他,但谁能保证玛蒂尔德的爱千年不变呢?玛蒂尔德毕竟是千金小姐,她的所作所为是受到上流社会的约束的。按照玛蒂尔德刚强的性格,肯定会在两年后的七月革命上崭露头角的,也有可能再狂热地爱上一个像于连这样的人。

每个人的身上或许都有于连的影子,可人生就是这样,有人狂热地追逐自己的目标,却总是失足碰壁;有些人永远在漫无目的的徘徊,但未必他们的生命不璀璨。下一步永远是一个未知数,可如此人生才美好。不能指望人间是天堂,那么还活着干什么!

“我在这牢里是狐独的,可我在世上并不曾狐独地生活,我有过强有力的责任观念。或错或对,我为我自己规定的责任仿佛一株结实的大树的树干,暴风雨中我靠着它;我摇晃过,经受过撼动。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凡人罢了……但是,我没有被卷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8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
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名人传》读后感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