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盛转衰?

如题。
可以从一个方面也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1个回答  2007-03-13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他们没有看到历史的发展趋势,而是继续地推行自己的封建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达不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了.在这种社会生产关系严重失衡的条件下,封建主义只有失败!!!这可是非常惨痛的教训啊!!
第2个回答  2007-03-13
其实封建这两个字在我国已经不是它原本的意义了。
封建本意为“封土地,建诸侯”,真正的封建社会是周朝,诸侯国各自为政,有点现在邦联制的意思,而到了秦一统天下以后就变成了君主中央集权制了!!
第3个回答  2007-03-13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闭关自守。
第4个回答  2007-03-1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5个回答  2007-03-13
中国的盛世王朝由盛及衰的规律是由封建制度本身造成的,确切说是,封建地主阶级在王朝后期的土地垄断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社会分配体系严重倾斜,继而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引起连锁反应,致使帝国逐渐衰弱。这是由儒家文化体系造成的,这一点在汉、唐、明最为显著,清朝的衰亡,固然有外敌入侵的因素,但严重的土地兼并是导致清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
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要明白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体系和社会分配制度的几个特点:
1、儒家的文化体系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重农抑商”是这个体系的显著特点。
2、“士绅不纳粮”是社会分配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个人的主要出路最好的情况是通过科举考试或其它手段成为“士”,或者通过家族的经营成为“绅”,如果还不行就务农。工和商在社会上地位极低。比如明朝,干脆以户籍的方式明确等级制度,一旦成为“工户”或“商户”(当然实际上不是这么称呼的,一般细分为“乐籍”、“匠籍”等),既不能参加科举,又要缴纳高额税赋,连嫁女儿都只能在这个范围内“门当户对”。汉武帝打下河套地区后,从内地移民,干脆就规定移民的范围包括“商人、赘婿、囚犯”等,可见商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之低。
这种制度在王朝开始建立之时还看不出什么毛病,但是只要走上这条轨道,结果都是一样的:
王朝建立时普遍采取“均田”政策——没收上一朝代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于是全国人民都是地主,但是几十年后,由于个人经营能力的差距,有些人很富有了,有些人很贫困。富有的人避免成为商人,所以有钱也不能投资商业,用钱来生钱,只能扩大自己的土地规模;贫困的人连赋税都交不起,只能把土地卖给有钱人成为佃户,富有的人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后,成为“士绅”阶层,便不用缴纳赋税,政府赋税减少,入不敷出,于是就增加赋税,增加赋税又造成了更多的穷人,就更加剧了土地兼并,恶性循环于是开始。
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当赋税大于田租时,很多小农甚至愿意或恳求把自己的田地主动献给士绅,自己成为佃农来免交“钱粮”,士绅阶层也因此有条件提高地租,更加严酷的剥削佃农。当赋税与田租都超过了佃农的承担能力,特别是遇到灾年,老百姓走头无路,于是只能揭竿而起,谋求推翻这个王朝。农民起义对国家的打击非常大,即使勉强镇压下去,也使政府元气大伤,只能通过进一步增加赋税来“堵窟窿”,于是又造就了另一批起义的“种子”,又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
但是中国的农民起义有一个特点,就是推翻了旧的王朝后,新建立的仍是同样制度的封建王朝,只是在初期搞一次“均田”,然后就开始了与前朝一模一样的恶性循环。
我想以上这些,是中国几乎每一个盛世由盛转衰的基本规律,往往在王朝末期,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国力衰微、官员腐败、外敌入侵等多种并发症,这时必有一位“英雄”出世,伸手一推,真个大厦倾刻间灰飞烟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