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24
(一)地理环境因素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确实有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究竟是有利于开放还是有利于封闭,应该结合地理环境做具体的分析。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从地图上看得很清楚。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Ex: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唐玄奘到佛国印度取经。事实上,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二)经济因素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内敛即收拢,而非开放)
2.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第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 ;在区域上,中国文化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 ;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中国的佛教既有儒道文化的成分,又有外来佛教文化的痕迹。特别是明清之际(十六世纪)的耶酥会来华,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也能扬弃吸收。16世纪80年初(明朝末年)耶酥会教士陆续来华从事宗教活动。
第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既早熟又不成熟,农耕经济的这一特点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
(三)社会政治因素
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是嫡长子继承制。
二是封邦建国制 。
三是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据史书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这种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
在相传几千年的宗教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家天下的延续。
第二,封国制度不断
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第四,家国同构
2.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正价值:中华民族凝聚力强,注重道德修养重视人际间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负价值: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成为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正价值: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等。
负价值: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利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等。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