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历史上的“辽金岁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鸡冠壶

金面具

白釉褐彩梅瓶

假如,我们可以来一次“ 历史 穿越”,就会惊奇地看到沈阳11万年前的打制石器、7200年前的鸟形木雕、夏商周的青铜器、战国时的青铜戈、秦朝的陶量器、两汉时期的高级建材遗物……

由沈阳市文化 旅游 和广播电视局、沈阳日报共同主办开展的,为正在筹建之中的沈阳博物馆征集镇馆之宝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兴趣和关注。在本期介绍中,市民可以了解到,在沈阳出土的辽金时期的三方石刻、绝世辽瓷、纯金面具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沈阳厚重的 历史 内涵。

在辽代(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时,沈阳称之为沈州,大部分地区属于东京道(今辽阳)管辖,其北部的法库县、康平县境内分布的州县属于上京道(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到了金代,沈阳仍为沈州,属东京路都总管府管辖的刺史州。

从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初,契丹辽朝与女真金朝存续的三百多年间,是沈阳古代发展史中的关键时段。辽金两朝都曾积极推行“因俗而治”的国策,对辽沈地区诸州县进行有效管理。

辽金时期,多民族聚居辽沈地区,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和女真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烧制陶瓷,冶铸银铜,纺织绢帛,贩运特产,交换商品,为各族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物资,做出了卓越贡献。

通过近年发现的那些深沉而精美的文物,充分展示了辽金时代沈阳地区的辉煌 历史 与灿烂文化。

三方石刻确定沈州城就在中街一带

沈州,辽代隶属于东京道,建于辽太祖神册六年(921年),与“沈州”同建的还有该州所属的“乐郊”“灵源”两座县城。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执政时期,将刺史州“岩州”划归沈州。那么,沈州城到底在今天沈阳的什么位置呢?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拆除小北门附近的辽代崇寿寺残塔时,在地宫内出土了石函,上面刻有“乾统七年岁(1107年)次丁亥四月小尽丁巳朔十一日丁卯火日,选定辛时于州北三歧道侧寺前,起建释迦佛生天舍利塔”等文字,说明沈州城在该塔南面。1953年,人们在浑南桃仙镇莫子山(辽时称卓望山)的辽塔地宫中,发现了辽兴宗重熙十四年(1045年)的石函,上刻有“大契丹国辽东沈州南卓望山上造无垢净光塔一所”等文字。由此可证,辽代的沈州城位于卓望山的北面。1985年,考古部门在维修塔湾辽代无垢净光舍利塔过程中,在地宫发现一件石函,石函上有刻于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的文字,其石函上盖有:“南瞻部州大契丹国辽东沈州西北丰稔村东……”等文字。这就是说,当时的沈州城应位于该塔的东南方向。

综合以上三件石函关于沈州方位的文字描述,结合目前考古发现,专家们基本可以确定:辽代沈州城就在今天沈阳老城区中街一带。至于其城墙的具体位置,还有待考古发现。

一千多年前,沈州置建时城址之选定,充分体现了辽朝人的聪明才智。沈州及其附属周边州县,处于东北平原的中南部,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降水充沛,宜耕宜牧,加之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条件,因而,奠定了其后来作为清朝开国之都城和当代东北地区中心大都市的 历史 地位。

绝世辽瓷

沈阳的发现轰动学术界

辽代在沈阳大地留下了丰富的 历史 遗存,辽代陶瓷即是这些 历史 遗存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也是辽代 历史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将辽代陶瓷按照产地分为“辽产陶瓷”和“输入瓷器”两大类。辽产陶瓷即辽本土窑场烧造的产品,也是辽王朝在接受中原汉文化过程中,吸收中原制瓷技术并与本民族传统和特点结合产生的,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株瑰丽的奇葩”。“输入瓷器”即由辽境以外窑场烧制并输入到辽境的产品。

辽产陶瓷,根据辽墓出土的陶瓷器物形制分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模仿中原瓷器形制而制作的各类生活用品。另一类陶瓷器的器型颇具浓郁的北方草原契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鸡冠壶”,大致分为穿孔式(单孔与双孔)和提梁式两种。法库红花岭辽墓出土的绿釉鸡冠壶,叶茂台23号墓出土的提梁鸡冠壶都非常精美,富有民族特色。

在众多辽瓷中,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出土的两件辽瓷更是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的时代范围,大致在10世纪中期至11世纪中期,这里出土了一批珍稀精美的高等级随葬品,特别是白釉黑彩和白釉褐彩梅瓶,更为辽墓中首次出土。

在出土的白釉黑彩梅瓶瓶体上,用黑彩绘制图案。图案上有一只梅花鹿、一只羊、两条狗和一只兔子,动物大小按照真实比例描绘,鹿、羊、狗体积较大的四只动物均匀分布在梅瓶的四个面,形成狗逐鹿和狗撵羊的场景。整体图案构成一幅草原上猎狗狩猎的场景,画面饱满,造型传神,充分体现了契丹帝王“捺钵”的活动习俗。据专家鉴定,该器物上的图案为国内首次发现,堪称孤品,其价值不可估量。

纯金面具

辽沈地域独特葬俗的反映

2017年4月至11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康平张家窑林场考古发掘过程中,对该墓群进行考古发掘,9座墓葬共出土器物400余件,其中包括完整的宋辽瓷器和制作精美的辽代金银器、玉石玛瑙等珍贵文物。4号墓出土的纯金面具和两只绝世无双的精美梅瓶,证明墓主人的身份相当高贵,或许是位既能征战沙场,又颇具生活情趣的王爷。

金属面具是辽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辽代辽沈地区工匠们用有色金属制作的供丧葬用的“面具”和“网络”,颇具北方地域与民族特色,并有颇高的工艺水平。契丹人的“金属面具”大致有银质、铜质和铜鎏金三种;样式分为扁平浮雕式面具、半浮雕式面具和高浮雕式面具三种;用途有成年男性面具、成年女性面具和儿童面具三种。根据辽墓出土的“面具”实物分析,辽代金属面具是按墓主的面容打制的,所以具有性别和年龄之分,男性面具较大,具有一种粗犷的韵味,且多錾刻胡须;女性面具相对而言“面相”较清丽,耳垂部多留有佩戴饰件的圆孔。金属面具用于覆盖死者的脸部。在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法库县大孤家子乡李贝堡村辽墓,都有精制的鎏金面具出土。今天,在这些神秘面具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讲述……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