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一个凡人做了一场隐秘的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惜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

——沈从文《萧萧》

凤凰古城,是俗世奔波之人一个偏居一隅的梦,比如我;可曾经,凤凰城之外的世界,是人们的一个遥不可及的臆想,比如萧萧。

在沈从文极富乐观主义色彩的笔下,萧萧是一个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女孩儿,在湘西那片美丽恬静、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地上,含苞待放的湘女萧萧嫁给了一个只有三岁的孩童作童养媳,后来被长工花狗大诱惑,萧萧爱情萌动并偷吃禁果怀了身孕,曾承诺会负责任却胆小怕事的花狗大出逃。事情败露后,萧萧因怀孕面临着沉塘或者被发卖的命运,幸而心慈手软的婆婆没按当地的习俗立刻“沉塘”或发卖,最终萧萧在婆家生下了儿子并与小丈夫成亲生子。

一、作家赋予我们的湘西世界与精神“边城”

小说以萧萧从童养媳到怀孕、成亲生子为主线,描述了一个十几岁女孩儿萧萧机极具悲剧色彩的命运,但从整个小说,我们并未看到任何悲剧的味道,萧萧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淳朴善良、梦想爱情、追求自由、向往“女学生”——萧萧是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女孩儿的典型。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与花狗大有了越轨行为。而情节发展中所出现的乡邻、“爷爷”、萧萧的婆婆、萧萧的伯父等人物,他们种地摘瓜绩细麻,饭后在院坝上摇着蒲扇聊着天,当萧萧的那“十年后预备给小丈夫生儿子继香火”的肚子“被别人抢先下了种”被发现后,大家惊讶、慌乱、生气、流泪、骂人、“各按各的本分乱下去”之余,并没有将她沉塘或者发卖,沉塘——伯父不忍心;发卖——因为萧萧怀有身孕,一时没有人家来要萧萧,于是在婆家先住下了,大家也都释然了,后来生了儿子,大家都把萧萧照顾得很好,婆家也都喜欢那儿子,萧萧终也不去别处了,作者通过稳健自然的笔力在人物命运与风俗场景之间进行精细的结构处理,使得童养媳这一角色不再像一般的作品那样鞭挞悲剧。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封建礼教坚不可摧的中国,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将童养媳与被剥削阶级、悲剧命运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沈从文笔下:童养媳与风俗相依相生,没有冲突,恰恰是一幅人性美、人情美的画卷,作家的笔触点至淳朴至美的“边城”湘西,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美的精神“边城”。

二、 文学作品的现实观照

通读《萧萧》,可洞察整个湘西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客观关系,那是两个世界的冲突,是城乡文化的对峙。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指出:人是由风俗而不是由本能铸成的。萧萧这个人物身上的淳朴、善良、疼爱“弟弟”是湘西风俗的缩影,萧萧以及身边的人对“女学生”夸张歪曲的想象,是当时整个湘西世界正处于混沌蒙昧时期的具体体现;19世纪初的中国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代表的革命运动前仆后继地撞击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而由此衍生的各种思潮、进步思想也如潮涌般撞击着未曾开化的湘西世界,《萧萧》写于1929年,正是那个半封建社会不断受到各种文化撞击的大背景下的故事,但是小说结尾,我们并没有看到作者对这种冲击作出抗衡或者妥协,他并没有将个人浪漫主义凌驾于历史发展的现实观照之上,而是让顺其自然的边城美、人性美自由发展,这也暗合了城乡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很多人说,沈从文的小说是写市井风俗、乡土文化,是田园小说的集大成者,我倒觉得,先生的作品,是他作为一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眼光与智慧所在。他用历史的眼光让对峙随着时间消亡,让撞击与冲突随着历史自行融合,这是文学作品的现实观照。

三、 作品文本的审美解读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沈从文以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以及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美丽的湘西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大美边城世界,这些正是沈从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开篇便以高度凝练又毫无雕琢痕迹的语言将湘西世界这一大背景展现出来,第二句便波澜不惊地点明了时间。短短两句,是小说如幕布般徐徐拉开。大背景描述之后,作者有意识地将镜头拉近:“唢呐后面一顶花轿,四个夫子平稳地抬着”,使得小说充满了立体感,画面丰富而具体。

之后,作者以毫不张扬、不突兀的笔调将小说情节层层推进。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也是特别多,但作者的安排是恰到好处,毫不拖沓突兀,与人物性格融为一体,小说中的山歌更是为大美湘西增添了盎然生趣。

天上起运云起花,

包谷林里种豆荚,

豆荚缠坏包谷树,

娇妹缠坏后生家。

……

小说结尾,作者用了留白的手法:“这一天,萧萧抱着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这样,让读者既不自觉地回望了萧萧走过的路,又对萧萧将来的生活陷入沉思。一个文学作品能做到不植入个人主观意识,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激发读者进行不断地思考、探索,田园牧歌集大成者名不虚传。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