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治家篇):第十三章 传承家风有三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孝道的国家,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很注重行孝的民族。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师长都不懂得孝顺,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仁爱旁人。在孟子的名篇《孟子梁惠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我们要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由此可见,尊老爱幼始终是我们全社会都需努力传承的淳朴民风。

在老曾看来,一个家庭里是否出过富贵之人、体现富贵之气并不重要,是否以仁孝治家、处处以孝为邻里称道,才是他最为看重的地方,也是他操心最多、始终心系挂念的地方。纵观老曾的家书可以看出,老曾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和、孝悌的人,在他看来,一个家庭要想做到真正的和气,除了保持兄弟和睦之外,儿孙辈时刻孝顺祖父长辈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多年来身体力行,以身为率,力求代代传承下来。

1、诚挚孝悌长辈,苦心迎养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祖父星冈公病后终于康复,老曾在给几位弟弟的信中就祖父得病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关心和看法:他觉得祖父这次得病可能是吃补药太多之故,故去的并也是因为误吃补药,后来是泽六爷下了凉药才治好。这次也应该请他给祖父看病,以后应该同泽六爷常来常往,大事小情也要经常礼尚往来。我们常说:做人要有人情味,要懂得关心别人,老曾的做法就是极其生动的一课!值得我辈好好学习!

老曾是个对老家亲人十分眷念的人,可以说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但自从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因自古就有“先为国尽忠、后为家尽孝、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老曾十多年都没有回过一趟湖南老家。虽然老曾也多次表达过想请假回家的意愿,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无法成行。道光三十年正月,老曾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希望迎养家中老人来京,以便自己更好的当面尽一尽孝道。

关于迎养计划,老曾的具体考虑是:家中有父母、叔父母四位老人,如果只将父母迎接到京城而不带上叔父母,恐怕其他家人会有想法,自己和父母心里会不安;如果将四位老人都迎接到京城,考虑到此时叔母尚在病中,带病远行多有不便;老曾的建议是将父母、叔父三人迎接到京城,让叔父在京城住上大半年,过了年再送回老家,让叔母留在老家,由在家的弟弟媳妇们细心奉养,可以一举两得。

孝悌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中国的孝道文化,其实就是赡养父母、繁衍后代、以德服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等,这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今天,我们讲“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讲“精神文明建设”,其实就是要求每个家庭分子修德、养身、孝悌和友爱。孝悌文化,今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代代传承!

2、严格把关儿女婚姻,确保家风代代传承

俗语说“一代有好妻,三代有好子”,良好的家风如果想要一代一代顺利传承下去,家庭里除了要有老曾这般明事理的掌舵人,也要有好妻子、好母亲。老曾的妻子欧阳氏是自己恩师的女儿,贤良淑德,为老曾生下了两男四女。对于自己的子女们如何择偶,老曾非常重视并经常在家书中谈论此事。在他看来,能否为子女们选定一门好的亲事,是曾家一门优良家风能否得以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

道光二十四年,老曾的侄子甲五要跟常家结亲,他很关注这件事情并专门写了一封家书谈论此事:常家想与我们家结姻缘,我不是很同意,因为常世兄这个人最喜欢仗势欺人,平时讲究吃穿用度、出门前呼后拥,我怕他家的女孩身上沾染了官宦家庭的骄气和奢气,这会严重破坏我们曾家的家规门风,将来引诱子弟们染上奢靡之风。老曾希望六弟(甲五的父亲)向别人打探清楚。

除了子侄们的婚事,老曾对于家里女儿侄女们对找对象也很慎重,咸丰六年在给四弟的一封家书里,老曾专门指出:家里三个女孩找对象最好是选择节俭朴实的耕读人家,不必一定是富家名门。对于罗家结亲一事,他建议暂时缓一缓,观察一下再说。老曾发现很多人家一旦出了做官的,成为了官宦人家之后便会滋长骄奢的习气,认为这不是好现象,并常常以此为戒。

咸丰六年,老曾的大儿子曾纪泽长大并成婚,老曾专门写了一封家书给儿子:新媳妇初进家门,儿子应该叫她经常下厨房熬汤煮饭,纺纱制布,不能因为她是富贵人家出身,就不干事。顺便还问到三个女儿是否已经能够做鞋子了?老曾要求儿媳妇和三个女儿每年做鞋一双寄给他,表一表孝心,也算是表演一下针线功夫。并要求四人将织的布做成衣服寄给他,借此观察下谁勤快谁懒惰。老曾如此严格把控优良家风,实在令人敬佩!学习了!

老曾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深深明白曾家一门若想长久发展下去,拥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内部保持优良传统代代传承,外部保持和谐邻里关系,让外部环境不至于感染到内部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对族里的贫寒之家,尽量多周济一下;另一方面,对家乡地方事务,该往来的就往来,该谢绝的就谢绝,维持好一个合适的度,尽量做到相安无事。

3、置田造福族里,中庸处世乡邻

老曾出身于农民家庭,非常明白民间疾苦、百姓生活多艰,因此时刻关注着曾氏族人的生活现状。道光二十九年,老曾在给几位弟弟的家书里提到了自己的一个伟大梦想,那就是希望将来能够置办一处义田,用以周济祖先孟学公的后人里生活困苦的族人。老曾一生为官清廉,不愿意在为官之余贪慕钱财,为此他决定靠自己积蓄俸禄,将来存够钱后置办义田。由此可见,老曾深明大义、心系家族整体发展,是个很仁德的人。

有一回,老曾在给父母的家书里提到:之前不希望父亲大人去管乡间的闲事,是因为家乡小地方的书吏惯会结党谋私,遇到阻拦他们的人就是造谣生事,甚至借助地方州县官与曾家结下一些不解的怨恨,这就会造成曾家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此外,如果父亲大人一旦开始掺和这些事务,以后就会经常有人上门邀请出头,不如闭门谢客,谢绝一切来访,老曾认为:低调做人方为上策。

如何同家乡地方官打交道,老曾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也有详细阐述:不说家乡父母官的是与非;与之保持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距离;地方官有婚丧嫁娶,曾家必到;地方官有公事需乡绅出头,曾家不出头也不躲避;子侄后辈们与地方官见面,以谦虚、谨慎方式为宜。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老曾的处事哲学:中庸之道!也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在老曾看来,无论自己的官做的有多大、曾家在当地如何荣耀兴盛,家里人也不要过分掺和地方事务、有事没事尽量少去州县衙门,务必时刻小心谨慎,低调做人,更不可傲慢自大,争强好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凡事不要强出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个观点也很符合老曾本人的处事哲学。不得不说,老曾这几个治家方略十分得体,甚至可以说有鬼斧神工之妙,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借鉴!学习了!收队!

< 第十三章 完 >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