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手抄报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2-10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些带兔的成语,没有给出解释,下面的一部分是带有解释的:

白兔赤乌 东门逐兔 动如脱兔 待兔守株 得兔忘蹄

东兔西乌 龟毛兔角 狐死兔泣 获兔烹狗 狐兔之悲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死,良狗烹

狡兔三窟 狡兔死,良犬烹 狡兔三穴 惊猿脱兔 狼奔兔脱

目兔顾犬 犬兔俱毙 势若脱兔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守株待兔 兔角龟毛 兔角牛翼 兔葵燕麦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起乌沉 兔缺乌沉 兔死凫举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兔死犬饥 兔丝燕麦 兔头麞脑

兔走鹘落 兔走乌飞 乌踆兔走 乌飞兔走 一雕双兔

【玉兔东升】表示时间已经入夜.

【守株待兔】表示固执成见不知变通.

【兔毛大伯】宋元时泛称老人.

【兔死狗烹】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兔死狐悲】比喻同类的死败,自己也哀伤起来.

【兔走乌飞】比喻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快速.

【兔起鹘落】(1)形容动作敏捷.(2)比喻书法雄健.

【兔毛大伯】 宋元时泛称老人.

【兔死狗烹】 比喻事成之后,出过力的人即遭到杀戮或见弃的命运.多指统治者杀戮功臣而言.亦作兔尽狗烹.

【兔死狐悲】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亦作狐兔之悲,狐死兔悲,狐死兔泣.

【兔走乌飞】 比喻日月运行,光阴快速流逝.

【兔丝燕麦】 比喻有名无实.

【兔起鹘落】 (1)比喻动作快速敏捷.(2)比喻书法家腕力又健又快.

【兔起凫举】 比喻行动急速.

【兔缺乌沉】 比喻时光飞逝.

【兔迹狐踪】 比喻罕无人迹.

【兔角龟毛】 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兔罗雉离】 比喻小人奸恶,但却会用计来幸免罪罚,而君子忠直,却因固守正道反遭祸害.

【守株待兔】 比喻拘泥守成,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亦作守株伺兔.

【动如脱兔】 比喻动作十分敏捷.

【东兔西乌】 比喻时间流逝.

【犬兔俱毙】 比喻两败俱伤,或同归於尽.

【狡兔三窟】 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准备.亦作三窟狡兔.

【狗兔听提】 像狗兔般的柔顺伏贴.

【狮子搏兔】 比喻做小事情也拿出全部精力认真对待.

【玉兔东升】 表示时间已经入夜.亦作玉兔东升.

【白兔赤乌】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蛇兔联盟】 比喻强暴的人诱骗弱者与他合作,最后又把弱者给并吞.

【逐兔先得】 比喻没有主人的东西,谁先得到便属於谁所有,别人无法再争.

【见兔放鹰】 比喻看准时机,及时采取行动,以获取利益.

【见兔顾犬】 比喻及时补救,为时未晚.亦作见兔呼狗.

【金乌玉兔】 指太阳和月亮.

【韩卢蹇兔】 比喻以强攻弱.

【龟毛兔角】 佛典常用以譬喻空理或战事将起的徵兆或预警.

【龟兔竞走】 比喻天才失败,努力成功的寓言.

【龟兔赛跑】 西洋寓言故事.叙述骄傲的兔子与勤勉的乌龟相约赛跑.
第2个回答  2011-02-13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著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第3个回答  2011-02-15
中国新年的来历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第4个回答  2011-02-12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
第5个回答  2011-02-13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