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二府三司分别指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5
二府:
在西汉,丞相与御史府一同被称为“二府”,有时也简称“两府”。到了成帝时期,御史大夫被废除,改设司空,这一称呼也随之停止使用。在宋代,为了更好地控制内政,设立了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两者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形成了“二府”的称呼,成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在明清时期,“二府”有时是对府“同知”的别称,意味着第二位的知府。
三司:
在东汉,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被称为三司。唐朝时,御史大夫、中书、门下被视为三司。《新唐书·百官志》中提到:“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五代和北宋时期,盐铁、户部、度支被认为是三司,其长官被称为“三司使”,负责统筹国家财政。元丰年间,这一制度被废除。金朝在贞佑时期废除了以户部之劝农、盐铁、度支为三司的制度。明代将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为三司。清末,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被合称为三司。
在宋代,尽管三省的名称始终存在,但其实已经合并为一省。由于枢密院和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和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宋代官制中有官职、职务和差遣之分。官职用于确定禄秩和位次,职务用于文学人才的选择,而差遣则是用来管理内外事务的。此外,还有阶、勋、爵等区分。因此,士人更看重的是能否进入台阁、升任禁从等显赫职位,而不是官职的晋升速度;他们更重视的是差遣的重要性,而不是阶、勋、爵的有无。
根据《宋会要·职官》记载,中书令、侍中等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正宰相。但实际上,有以侍中衔出任宰相职务的情况,却没有以中书令衔出任的宰相。中书令和尚书令通常作为荣誉头衔。其他宰相通常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拜相。
宋代通常有两个宰相并任,相比唐朝要少得多。有时也有一人独相或三人并置的情况。三相并置时,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次相监修国史,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两个宰相并任时,首相通常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神宗元丰改制时,废除了差遣职务,三省长官任宰相,其他官员均以本官处理事务。尚书令、中书令、侍中这些高官职位不再轻易授予。因此,尚书左、右仆射成为宰相。左仆射通常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
政和二年,废除了尚书令,将侍中改为左辅、中书令改为右弼,这两个职位均不再有人担任;同时,左仆射改为太宰,右仆射改为少宰,但仍兼中书、门下两省的侍郎。靖康元年,恢复了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恢复了元丰官制。
南渡后,努力恢复太祖、太宗时期的旧制。建炎三年,尚书左、右仆射均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合并中书和门下两省为中书门下。
孝宗干道八年,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废除了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的称呼,这一改变成为定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