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我国人民对基督教之传入是好是坏?[千万火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明清两代
西方传教士分别来华传教
他们透过不同方式传教
然而
明清两代人民对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传入态度迥然不同
现在析述两代人民对两教的态度. 在明代天主教方面
民间
士大夫
宫廷中人和皇帝对''旧教''的传入态度不同 在民间方面
明世宗嘉靖至神宗万历年间
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广东出发
到北京传教
当时利玛窦北上途中
知道当时明代人民多信奉佛教
认为从外来的宗教皆是邪教
加以明代推行锁国政策
利氏以前的传教士都不能进入明境
认为西教不利于他们
这种误解使他们认为西教是不好的. 从利氏为了方便传教而穿上袈裟
倘若一个洋和尚可见
普罗大众认为旧教是坏的. 加上
即使后来利氏成功传播天主教
但是北京只有200人受洗
当中只有士大夫
宫女
宦官等等
而民间仍对旧教仍有顾忌
所以没有平民信教
反映他们对旧教的传入感到怀疑
甚至抗拒. 在士大夫方面
利玛窦为了便利传教
便打入士大夫阶层
熟悉明代情况. 自利玛窦传教后
一些士大夫如徐光启
李之藻等因利氏在传教之余
亦传上西学
例如物理
数学
天文
地理等知识
所以愿意信奉旧教
并且彼此交往
反映只有少数士大夫阶层能接受
认为旧教的传入是好的. 在宫廷方面
除皇帝
皇室成员之外
只有少数宫女
宦官等信奉
而明神宗肯让利玛窦进宫
款待利氏
只是对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
自鸣钟
圣母画像等有兴趣而已
最终他也没有信教
加上佛道两教在中国发展源远流长
一时间难以改变他的宗教观念. 此外
一些和尚
道士害怕一旦天主教在中国发展起来
他们地位不保
将会失势
所以群起反对. 因此
明代天主教的传入
除少量士大夫等外
绝少人民改变宗教信仰
加以当时人民误解天主教会影响中国风水
所以群起反对. 在清初天主教及清末基督新教方面
民间
士绅
官员和宫廷中人对''旧教''的传入态度亦有不同
其中
民间对新教的态度比明代迥然不同. 在民间方面
清初因康雍乾三帝行禁教令
加以当时有一些非教风潮
例如杨光先事件
所以''旧教''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机会丧失
到了嘉庆时期''新教''教士马礼逊来华
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
栽培本地的人才. 英华书院盖得相当有规模
类似大学
以教育华人青年及儿童为目标
是华人的第一所洋学堂. 后来英华书院搬到中国香港
造就许多中国香港的基督教人才. 1828年
中国第一位牧师梁发跟古天青在广东的高明县也设了第一所基督徒的私塾
也就是给小孩子读书的学校. 这是初期的新式学堂
除了教文学
文化外
也教圣经
介绍西方的科学、地理知识以及英文
从此
便培养了一群基督人才
他们当然对新教的传入十分欢迎. 后来
洪秀全阅读了劝世良言后
更对他创立太平天国起了启迪作用. 马礼逊之后
更有李提摩太的崛起
他在1870年2月12日抵达上海
随后去山东烟台、青州传教。1876~1879年华北五省发生空前严重的旱灾
他在青州积极赈灾
后来那里成为大英浸信会山东传教区的中心. 1878年
他又去灾情更重的山西从事赈灾活动
由此在山西太原开辟了大英浸信会的传教区
同时也结交了中国官绅. 而且
他有主持广学会
从事传教
出版等工作
其中一些著作如《泰西新史揽要》更是戊戌变法的参考之一. 然而
当时民间仍对新教十分抗拒
例如他们看见不少教堂闭门
只有教徒才能进入
令他们怀疑
而且他们误以为一些修女用儿童的眼睛制药
加以他们认为教堂上的十字架会破坏他们的风水
再者
当时传教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权阶级
传统乡绅的地位动摇
所以群起反对
从不少的教案动乱可知他们对新教的抗拒
例如天津教案及义和团事件等. 在宫廷方面
清代自鸦片战争后
便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
加以签署许多不平等条约
传教士得以利用条约的权利到内地传教
虽然宫廷中人反对新教传入
但是因条约而迫于无奈. 最后
一些人民对新教的传入十分欢迎
例如受新教创办的学堂毕业的人才
在外忧内患下寻求心灵上的慰籍的平民百姓
著名的更有国父孙中山先生. 总括而言
明清两代的人民随着政局
人心
思想等因素影响
对基督教的态度不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